時間:2013-06-18 來源:會員部 責任編輯:
孟建柱就全國地市級法學會干部培訓作出重要批示:
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主席臺
6月17日,中國法學會舉辦首屆全國地市級法學會干部培訓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就舉辦此次培訓班作出重要批示:“法學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法學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法學會舉辦法學會干部培訓班很有必要。希望法學會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span>
此次培訓班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舉辦,主會場設在北京,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60個地市(州)設置了分會場。培訓班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法學會在新時期的職能定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總結交流地市級法學會建設工作經驗,著力提高地市級法學會領導干部的履職能力,努力開創法學會工作新局面。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
中國法學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會長劉飏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作了題為“充分發揮法學會職能作用,全面推進法學會工作蓬勃發展”的講話。陳冀平指出,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我們黨和國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了快車道。黨的十八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的講話和在中央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等一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使法學會工作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法學會工作既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更多挑戰。法學會如何不辜負中央對我們的新期待和寄予的厚望,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發揮好作用,真正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周成奎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李清林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胡忠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
中國法學會秘書長林中梁
陳冀平指出,地市一級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擔負著重要責任,發揮著關鍵作用。發展中的難題、工作的難點重點大多在基層,因此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就在基層,生機與活力也在基層。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在基層實踐中去發現、去驗證。陳冀平對今后一個時期地市法學會在加強組織建設,積極開展活動,進一步提升履職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他同時強調,黨的領導是做好法學會工作的根本保障,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迎難而上,鍥而不舍,真抓實干,以多種形式拓寬會員廣泛參與渠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學會干部隊伍,積極探索符合法學會工作特點的體制機制。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為培訓班作了題為“中國法治的回顧與展望”的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系統回顧了新中國法治建設60年歷程;闡述了黨的十八大將為中國的法治發展帶來十大趨勢:第一,法治建設指導思想的更新,即科學發展觀成為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第二,描繪了未來的法治藍圖,即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第三,法治的路徑,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第四,概括了全民共同的法治價值觀,即公平正義成為法治所有環節、所有主體的共同價值。第五,法治將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第六,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第七,建立健全權力制約體系。第八,重申了憲法原則。第九,法治保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第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精神。
會場
培訓班上,遼寧省鞍山市法學會、吉林省遼源市法學會、安徽省合肥市法學會、江蘇省常州市法學會、江西省贛州市法學會、湖北省宜昌市法學會、四川省眉山市法學會等7個地市法學會的負責同志,就如何搞好地市法學會工作分別作了發言,介紹了他們的好經驗、好做法,暢談了工作體會。
培訓班由中國法學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會長劉飏和副會長李清林分別主持。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周成奎、胡忠,秘書長林中梁參加了培訓班。
法學會是黨領導的人民團體,是法學界、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也是我國政法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成立了32個省級法學會、15個副省級城市法學會、300個地市級法學會、250多個縣市級法學會,還有鐵路、礦山、林區、農業示范區法學會7個,共計600多個法學會。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國各級法學會已有團體會員11427個,個人會員184177人,實現了全國立法、司法、執法和法律服務各領域全覆蓋,實現了全國600多所法學院校全覆蓋,法學會在全國以至世界法律、法學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中國法學會成立于共和國誕生前夕,她的前身是新法學研究會、新政治學研究會和中國政治法律學會。1949年7月,在毛澤東同志的倡議下,由董必武、林伯渠、沈鈞儒、謝覺哉、鄧穎超、羅瑞卿、史良、王昆侖等90多位社會著名人士發起,建立了新法學研究會,并與新政治學研究會、社會科學聯合會一起,共同作為發起成立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之一。始建初期,包括周恩來同志在內的第一批會員共有2000余名,并設立了上海、武漢、西安、南京、重慶、蘇南六個分會,隨后逐年發展壯大。當時,中國法學會與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科協、對外友協、外交學會等人民團體一起列為全國性八大人民團體,在新中國歷史上享有重要的政治歷史地位。中國法學會成立以后,努力團結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積極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參與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初創時期的各項工作,并通過國際聯絡活動為維護我國獨立、主權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了許多重要工作,成績卓著,蜚聲國內外。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期間,中國法學會遭沖擊,機構被撤銷,各種活動被迫中斷。但中國法學會積極探索的法學成果,為以后我國法治的重建和發展,以及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想淵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創建過程中形成的法律原則和制度框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方針。在鄧小平、彭真等老一輩領導人的倡議下,中國法學會于1982年恢復重建。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級法學會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認真履行人民團體、群眾團體、學術團體和政法戰線重要組成部分的職能,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在繁榮法學研究、服務法治實踐、加強法治宣傳、培養法律人才、拓展對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法律體系、司法制度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