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責任編輯:編輯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
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
王利明
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建設一支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專業人才培養要跟上”,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建設”。無論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還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一大批高素質的涉外法治人才。法學院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新征程上,法學院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從培養導向、知識體系、能力素質、培養模式等方面入手進行深入探索,努力培養一大批堪當新時代涉外法治工作重任的優秀法治人才。
一、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導向,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涉外法治人才問題
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立場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就法治人才培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正確導向。
一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蔽覈嫱夥ㄖ稳瞬艖斁哂袌远ǖ睦硐胄拍?,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為此,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思政鑄魂功能,扎實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涉外法治人才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觀察、分析、處理復雜法律問題的能力。
二是具有德才兼備的道德品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首先要把人做好,然后才可能成為合格的法治人才。”①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蔡元培先生的名言“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強調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性。涉外法治人才不僅要具備基本的道德操守,堅守法律職業倫理,更需要胸懷人類前途命運的使命擔當。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積極探索將涉外法治人才道德素質培養落到實處的具體途徑。其中包括:全面改革法律職業倫理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開設涉外法律談判、全球法律與戰略等涉外法治專門課程、系列講座和圓桌會議,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感受道德倫理在涉外法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更多參與法律咨詢、普法宣傳、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
三是具有明法篤行的法治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很多出了問題的領導干部,法律是學過的,法律知識也是有的,但都不過心,不過腦子,到了實際問題面前就忘得一干二凈。這些人不僅害了自己,也貽害黨和人民事業。”②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希望法學專業廣大學生德法兼修、明法篤行,打牢法學知識功底,加強道德養成,培養法治精神,而且一輩子都堅守,努力用一生來追求自己的理想。”中國人民大學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們參加“紅船領航”“千人百村”“街巷中國”等社會調研和實踐活動,讓他們在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的過程中,感悟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增強作為一名法律人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并將此貫穿進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四是具有求真務實的扎實功底。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擔負國家法治建設重任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學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首先要打牢法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強化法學實踐教學”③,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指出了養成良好法學素養的關鍵。相對于國內法治,涉外法治在理論、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特殊性,由此也對人才培養的求真務實提出了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強調“求真”,就是要通過構筑“國際法基礎課—多門專業特色課—分層次選修課”多階課程體系和“通識類—技能類—專業類—實踐類”多元課程模塊,努力在原理、規則、制度等層面把涉外法治相關內容講深講透講活。注重“求實”,就是要與我國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部門以及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實際工作部門,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其他國際組織展開深度合作,通過把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來”和學生去這些部門、機構和組織實習等“走出去”,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實操能力和實務經驗。
五是具備內外融通的開放胸懷。涉外法治工作一頭牽涉國內法治和國內法律規范體系,另一頭又涉及國際法治和國際法律規則體系。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形成內外融通的開放胸懷,特別要妥善處理好兩對關系:一是國內法學理論與國際法律規則之間的關系。任何規則及其應用都有其理論基礎,不了解這些基礎很難真正掌握規則,更不用說準確合理地運用這些規則來展開合作、競爭甚至斗爭。在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時,應當注重揭示國際法律規則背后的理論預設、政治立場和利益關系,以擦亮學生的“眼睛”。與此同時,要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發展,為國際秩序和世界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提升我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二是家國情懷與世界胸懷的關系。涉外法治人才應當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為黨和人民事業拼搏奉獻。同時,也應當心懷天下、兼濟天下,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志為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事業服務。
二、構建完整的法律知識體系,解決好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應傳授什么專業知識的問題
面對當前更為復雜的世界格局,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中國法學教育對時代之題的回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涉外法治人才肩負著創新引領、戰略競爭、合作共贏的重要使命,必須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起具有涉外法治特色的法律專業知識體系。涉外法治人才所應掌握的法律專業知識包含本國法、國別法、比較法、國際法等四大類別。
一是夯實本國法知識基礎。本國法是法治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并不斷完善,我國各領域法律制度已經相對成熟,我國法學學科體系和知識體系日益健全。只有系統地掌握中國法律知識,涉外法治人才才有可能對涉外法治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更好地服務國家法治建設戰略。當然,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與一般法治人才培養還是有所不同,教學重點應更側重于我國國內法中含有涉外內容的部分,即我國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中調整含有涉外因素法律關系的內容。例如,對外事務的權力分配、條約的締結與批準、國際法在國內的適用、管轄規則、豁免規則等內容,反外國制裁法等涉外斗爭的法律。
二是掌握必要的國別法知識。隨著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確立,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倡議的實施,我國公民和企業同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往來更加密切,我國的海外利益保護問題迫在眉睫。近年來,境外侵犯我國公民、企業合法權益的事件呈上升之勢。這就迫切要求樹立海外利益拓展到哪里、安全保護和法治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的理念,加快構建海外安全保護體系,建立健全涉外工作法務制度,及時向赴境外人員提供安全保護和法律服務,支持公民和企業在境外依法維權。這也要求培養一大批熟悉各國國別法的涉外法治人才,專門從事安全保護和法治服務工作??傮w而言,我國法學法律界對西方主要國家的法律制度較為了解,而對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區域的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了解不夠。比如,目前我國熟悉“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國別法的涉外法治人才仍然相當稀缺。傳統國別法教學和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相關國家宏觀性和基礎性法律知識,而較少從實戰實踐的角度研究如何應用國別法來保護我國海外利益。當前,世界上有190多個主權國家,任何一所法學院校都無法獨自承擔這么多國別法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因此,在有關部門的統籌協調下,各個法學院校應當從各自情況出發,進行適當合理的分工,各有側重地從事必要的國別法研究和教學工作,培養相關國別法的涉外法治人才。
三是熟悉比較法知識。比較法是現代法學學科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對于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傳統比較法較為注重對各國法律體系及其結構、概念、制度的比較研究,這對于了解世界各國法律的總體情況大有裨益。當代比較法不僅對各國法律體系進行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更為重視對當今世界法律總體格局演變及其規律的研究。比如,對法律多樣性問題的研究,揭示了人類法律制度多樣性的成因、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多樣性與統一性的關系。又如,對各國法律文化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各國法律文化是如何互動的、這種互動將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這些比較法知識,對涉外法治人才更好理解各國法律制度異同的原因,更好把握世界法律發展趨勢和規律,更好掌握跨法域溝通技巧和方法,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
四是系統掌握國際法知識。國際法知識是涉外法治人才必備的基礎性知識。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一大批能到國際組織特別是國際司法機構、國際仲裁機構任職或辦理業務的優秀法治人才,讓全球法律舞臺上有更多中國面孔、中國聲音、中國元素。具體來說,就是需要培養在國際司法機構、國際仲裁機構中能夠獨當一面、贏得案件的國際法律師,在國際組織中能夠擔任高級法律官員的國際法實務人才,能夠在多邊條約談判和國際軟法的造法過程中具有說服力、影響力的國際法專家。當前,國際法已發展出一個包括大量分支學科的法學學科群,產生了一個相當復雜的知識體系。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必須把國際法知識教學擺到重要位置,把握國際法的發展趨勢,加強國際法案例教學等實踐教學的比重,提高學生國際法實務操作能力。
三、瞄準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需求,解決好涉外法治人才應具備哪些能力的問題
加強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構建起與大國地位相適應的涉外法治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雹苓@就要求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要瞄準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需求,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的綜合能力素質。
一是熟練運用法律外語的能力。熟練運用法律外語進行溝通交流,這是涉外法治人才在國際法律舞臺上施展身手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然而,長期以來,法律外語能力的不足一直是我國法治人才培養工作的短板之一。近年來,法學院校學生運用外語進行日常生活交流的能力逐步提高,但運用專業外語從事法律工作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畢業后難以直接適應涉外法治工作環境。當前,我國涉外法治領域的高端外語人才寥寥無幾。這不僅表現為精通小語種的涉外法治人才匱乏,也表現為精通法律英語的涉外法治人才不足。因此,適應涉外法治建設的巨大人才需求,法學院校應加大法律外語教學的分量,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外語交流能力。
二是精通涉外法務談判的能力。涉外法治人才應具有精通國際談判的能力,能夠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有效參與涉外法務實踐。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國家間的溝通、磋商和談判成為至關緊要的環節。因此,涉外法務談判能力成為開展國際交往最基本、最關鍵的能力之一。無論是政府間交往,還是我國企業開展國際業務,都需要一大批精通涉外法務談判能力的涉外法治人才,以國際規則為指引,熟悉國別法,練就過硬的法務談判能力,審時度勢地開展涉外法律談判,切實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三是通曉和起草國際規則的能力。隨著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在國際規則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從規則“接受者”“參與者”向規則“制定者”“引領者”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領域、新興領域、周邊區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機制新規則,推動建設和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周邊區域合作,加強國際社會應對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信息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防范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的能力。我國涉外法治人才要具有通曉和起草國際規則的能力,能夠聚焦當前各國共同關心的全球公共問題,提出凝聚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能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
四是辦理涉外法律案件的能力。能夠熟練地辦理涉外法律案件,是涉外法治人才應當具備的基礎性能力。當前,我國能夠在國際仲裁和司法機構熟練辦理涉外法律案件的法治人才比較匱乏,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相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這些年來,我國涉外法律服務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同快速增長的需求并不相配。目前,國內能夠熟練辦理涉外法律業務的律師只有七千二百多名,能夠辦理‘雙反雙?!瘶I務的律師不到六百名,能夠在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獨立辦理業務的律師只有三百多名。國內企業大量的涉外業務都被歐美律所拿走了,其中蘊含著很大的安全風險。”⑤截至目前,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被其他成員起訴的案件49起,起訴其他成員的案件22起,作為利益相關第三方,參與了192起案例。但是,不僅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中的中國籍法官數量非常有限,且當前代理我國開展訴訟活動的主要還是歐美律師,這與我國涉外法治人才供給不足有關。因此,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要增強實戰性實踐性,提高其辦理涉外法律案件的能力。
五是涉外法治統籌協調的能力。這是對涉外法治工作領導人才的素質要求。無論是黨政機關、人民團體的涉外法治工作部門領導干部,還是企業、律所等單位的涉外法務高管,不僅要掌握辦理具體業務的技能,還要懂得部門協調、團隊管理的藝術。在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大背景下,涉外法治工作領導人才應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觀念,善于建立和使用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多方聯動等機制,協調解決涉外法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協同格局。
四、創新完善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好如何培養復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的問題
復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不能只靠法學院校單打獨斗,還需要整合各種力量資源,構建內外貫通、多方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⑥這實際上也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指明了方向。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關鍵就在于通過多環節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準確分析事實、解決矛盾糾紛的能力,使其未來成為涉外法律實踐的業務能手和高手。
一是堅持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銜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法學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雹呱嫱夥ㄖ稳瞬排囵B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知識教學,還需要深入開展法律實踐教學。課內實踐教學應注重知識傳授與應用導向的結合,突出“基礎性、知識性、應用性”,而課外實踐教學須側重實踐能力的升級與提高,突出“創造性、探索性、研究性”。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方面,增加案例教學、編寫高質量的案例教材,辦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鼓勵學生參與辯論式教學和辯論大賽。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重視并支持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引導學生勤于實踐、知行合一,在實踐中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學有所用的實踐精神。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主辦了“杰賽普(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中國賽區選拔賽”“牛津大學普萊斯(PRICE)傳媒法模擬法庭亞太地區選拔賽”等重大國際賽事,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威廉?維斯(Willem?C.?Vis?Moot)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等國際模擬法庭賽事,多次取得冠軍、亞軍等重要獎項。
二是堅持法學院校和法治實務部門相互協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應打破法學院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構建法學院校與法治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把涉外法治實踐的最新經驗和生動案例帶進課堂教學中。這就要求推進人員互聘,鼓勵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聘請校外導師,邀請實務部門人員到學院開壇設講,強化理論和實踐部門的結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鼓勵、支持專家學者掛職中央依法治國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國家機關,推進、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中的“實務導師”制度,在已有的法律碩士校外實務導師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2022年春季學期又開啟了專門對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校外導師制度。
三是堅持法學院校和外語院校相互合作。法學院校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中,迫切需要加強與外語院校合作,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國際傳播能力、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法治建設能力。從法務市場需求來看,精通小語種的涉外法治人才特別稀缺。為此,中國人民大學依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推進法學院和外語學院跨學院聯合培養模式,并推進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合作,設計了“法律+外語+N”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法律專業素質高、外語交流能力強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
四是堅持境內培養和境外培養相互結合。由于相當多涉外法治人才都要到境外工作,在培養環節就要創造在境外學習或實訓的機會,以盡早適應境外工作環境和要求?!熬硟?境外”聯合培養是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最佳模式。在教學環節,北京、上海等地不少法學院校已率先開展這種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積極拓展與國際高水平大學法學院的合作渠道,積極推進教師互派、學生互換、課程互通、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等實質性合作。在實習實訓環節,一些法學院校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為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實踐創造更好條件,支持學生到相關國際組織工作。中國人民大學“中歐歐洲法”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項目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通過與日內瓦大學連續八年合作,選送國內五所院校的優秀申請者赴日內瓦大學聯合培養,研究國際法和歐洲法,并且推薦優秀學員赴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歐洲人權法院等國際組織實習,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涉外法律人才。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十分突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從國際看,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制度、規則、法律之爭?!鄙嫱夥ㄖ稳瞬诺母偁幰彩旨ち?。因此,法學院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推進法學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涉外法治人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