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8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責任編輯:編輯
認真學習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
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理論升華
景漢朝
習近平法治思想系統闡述了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戰略部署,深刻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十一個堅持”的核心要義,突出展現了其原創性貢獻。我國法治領域的重大歷史性變革實踐,形成了豐富的原創性理論“富礦”,深入研究總結,從中提煉原創性法治理論,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理論升華,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的鮮明體現及其理論價值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政治理論的原創性。習近平法治思想從社會主義法治本質要求出發,原創性回答了我國法治建設由誰領導、為了誰、依靠誰、走什么道路等重大政治理論問題。其核心是,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國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治最大的區別。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領導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①;“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法治手段將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③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這些重大政治理論創新,構建起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的總基調。
(二)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原創性。習近平法治思想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出發,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在“四個全面”中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習近平法治思想將全面依法治國提升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地位,這是前所未有的原創性貢獻。
?。ㄈ┤嬉婪ㄖ螄窂健热莺头椒ㄕ摰脑瓌撔?。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如何從全局上、整體上謀篇布局、協同推進的問題,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高度,闡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路徑、內容和方法論。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必須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總抓手,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繼續推進法治領域改革,解決好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綜合利用立法、執法、司法等手段開展斗爭,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這些全新路徑、創新內容和科學的方法論,充分展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ㄋ模┓ㄖ喂ぷ麝犖榻ㄔO理論的原創性。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建設什么樣的法治工作隊伍問題。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做到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強調對法治專門隊伍的管理必須堅持更嚴標準、更高要求,制定完善鐵規禁令、紀律規定,用制度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強調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依法依規誠信執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強調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力度,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建設,更好服務對外工作大局。強調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工作隊伍建設、領導干部“關鍵少數”的重要論述,抓住了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由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生動法治實踐的關鍵,具有重大原創性價值。
習近平法治思想準確把握當代中國法治發展內在規律,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回答了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問題,解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前人從未遇到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闡述了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突出了我國法治建設更高遠的價值追求;原創性闡述了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突出了我國法治建設更宏大的目標要求;原創性提出了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將一部分道德規范通過法治化方式納入國家治理體系,進一步優化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國家治理模式,特別是強調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原創性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提出實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合理分工又相互協調,保證國家機關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等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把民主集中制優勢轉化為政治制度和法治體系優勢。
習近平法治思想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植根于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偉大實踐,以新的思想賦予全面依法治國新的時代內涵,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時代意義,引領法治中國建設實現歷史性深刻變革,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對世界法治文明發展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二、在法治實踐中提煉升華原創性法治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幾億人口、幾千年文明史的大國大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成為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本身就是一種原創,習近平法治思想正是根植于這樣一場偉大法治變革實踐而形成的。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必須深入法治實踐,總結實踐經驗、研究實踐問題、破解實踐難題、回應實踐需求,從而探尋原創之源,汲取原創營養,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理論升華。
?。ㄒ唬┰诹⒆銍医Y構形式構建中國特色法治模式中提煉升華原創性法治理論。我國在國家結構形式上的特殊之處在于,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制國家,不可能照搬“大國聯邦制”或“小國單一制”的法治模式及理論,只能原創。如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我國基本的、重要的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省級以及設區的市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有限制的“地方立法權”,并按法定程序批準、備案。根據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省市級人大還可以開展“協同立法”。這一立法體制和模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應該只停留在立法和實踐層面,亟需進一步提煉升華原創性立法理論加以概括和指導。又如,司法權是中央事權,訴訟問題只能由中央立法規定,案件管轄也不受行政區劃限制。法院裁判除特殊情況外只能適用全國性法律,且各級各地法院裁判的效力均及于全國。我國有7000多個地方法院、檢察院,近20萬名法官、檢察官,分別由同級人大產生,由同級人大或其常委會選舉、任免,而且各級法院、檢察院對同級人大負責。如何理解和處理好司法權中央事權屬性與產生、任免、負責的“地方性”之間的關系,需要加強研究,推動司法理論在這方面的原創性突破。
?。ǘ┰谏鐣髁x初級階段法治建設中提煉升華原創性法治理論。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超越歷史發展階段,也不能簡單以“外國有沒有”“有什么樣的”為標準設計制定我國法律制度,必須立足初級階段發展規律,創新法治理論,推進法治實踐。比如,我國現行的信訪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請愿、示威等,也有別于歷史上“敢諫之鼓,誹謗之木”“詣闕上書”“匭檢”“叩閽”等制度,是立足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存在的。信訪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應當著眼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信訪治理現代化理論。其內涵主要包括:一是信訪治理機制多元化,進一步健全源頭預防、綜合治理、法治導入等多元化治理機制。二是信訪治理法治化,通過信訪立法,在法律制度上、實踐上推進并落實信訪“規則之治”。三是信訪治理信息化,結合互聯網時代特點,將信訪行為管理、事項辦理答復等納入網絡管理,實現“網來網去”的信訪模式。四是信訪權益保障充分化,擺脫西方傳統法治理論“事實”與“價值”相分離的羈絆,既暢通信訪渠道,充分保障信訪人程序性權利,又充分保障其實質性權益,實現“事實”與“價值”的有機統一。
?。ㄈ┰诤霌P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提煉升華原創性法治理論。我國傳統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對法治實踐影響深遠,需要從理論層面加以總結和提煉。比如,針對“訴訟爆炸”的突出問題,我國沒有走“訴訟大國”的路子,而是結合“和為貴”“無訟”傳統文化,積極推進建設以調解為突出特點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要進一步深化對這一重大原創性經驗的研究,形成不僅是實踐上而且是理論上的“東方經驗”。除了傳統的民間調解、人民調解外,應當對這些年新提倡的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律師調解、專家調解等從法治理論和立法上加以回應。要突破傳統理論的約束,創新社會治理思維,深入研究各類調解在解決糾紛中的價值和法律效力,使調解理論更加豐富升華,充分發揮其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又如,西方傳統法治理論將道德視為私人領域,與國家力量尤其是法律各自獨立運行,力求避免道德對法律運行的介入和影響。而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新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家庭教育責任作出系統規定,將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為“國事”,這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創新發展。
?。ㄋ模┰谌嫔罨ǜ母镏刑釤捝A原創性法治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政法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深入推進司法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系列原創性法治理論。比如,建立司法責任制基礎理論體系,將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和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確定為基礎性改革任務重點推進。遵循權責統一規律,建立司法權運行制約監督機制和責任體系。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同時,改革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如,如何進一步健全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如何使檢察監督與平等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相協調;如何優化人民法院組織體系特別是處理好專門法院與普通法院的關系;如何統籌協調司法工作“案件下移”和人才“遴選上移”的關系等等,需要進一步加強重點研究,創立符合司法規律、符合時代發展、符合改革需求的原創性理論,確保全面深化政法改革的順利推進。
?。ㄎ澹┰谕七M國家長遠發展布局中提煉升華原創性法治理論。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必須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找準改革創新著力點和法律制度空白點,深化理論研究,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原創性法治理論支撐。比如,互聯網法院是我國的原創性概念,是世界司法史上具有時代意義的創舉,開辟了人類司法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適應互聯網時代特點、法治發展規律和我國司法工作實際的重大實踐創新?;ヂ摼W法院探索形成的線上糾紛線上審的“雙線訴訟”模式,對訴訟基本制度、重大原則、案件管轄、審理模式、裁判規則以及司法活動與新技術深度融合等提出一系列創新要求,運用傳統司法理論難以作出全面解釋和回應,亟需深化研究,盡快建立原創理論體系,引領世界司法未來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又如,立法工作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立足國家長遠發展,制定出臺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等,推動我國法治建設逐步進入著眼于全局、長遠、可持續,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法治理論研究的前瞻性,探索和提出面向未來的原創性法治建設重大理論,提升戰略預判能力。
三、用原創性方法建構提煉升華原創性法治理論新機制
創立原創性法治理論,必須創新方法論,打破理論研究與法治實踐的壁壘,真正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將理論研究闡釋深深植根于我國法治實踐的土壤中,汲取新鮮營養、找到原創之源。
?。ㄒ唬┏浞掷梅ㄖ钨Y源建設原創性法學教學體系。建設原創性法學教學體系,關鍵是要全面提升法學實踐教學的質與量。首先,構建法學實踐教學新模式。優化課程體系,采取多種途徑將法治實踐的優良成果引入學校課堂。如研究借鑒醫學專業教育模式,探索重構法學專業學制,大幅度提高實踐教學比重;將適宜的法院庭審視頻直接引入課堂,作為程序法、實體法學習研究的常規課程;有選擇的將立法草案、正式文本、審議過程,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形成過程、所針對和解決的問題等作為教材或參考資料。其次,構建人才交流新機制。將法治實務部門的優秀專家以不同方式引入高校,真正發揮其在法學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完善職稱職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機制。推進法學教育工作者多渠道、多形式到法治實務部門任職、工作、科研,推動交流制度化、實質化、長期化、常態化,而且工作、教學可以交叉進行。再次,建設法學教材新體系。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基本思路,組織理論界和實務部門符合條件的專家,共同編寫以我國法律及立法、執法、司法等實踐案例為主干的相關法學教材。
(二)植根法治實踐建設原創性法學學科學術體系。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建設原創性法學學科學術體系,要著眼法治建設實踐需求,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結構、層次和分類,法治實務部門機構職能的配置,法治領域改革的難點和創新點,不斷優化學科分類、創新研究方向,探索設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法學、空間法學、氣候法學等新興學科,深入推進法學與政治學、哲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學科融合發展。近年來,許多法學院校設置了公益訴訟、互聯網法治、司法改革等方面的專門研究機構。對于這些探索創新,應當深入總結其規律特點,上升為法學學科建設的理論依據。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法治實踐中形成的科學概念、術語和說法,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概念、術語,提煉原創性、標識性學術概念,打造原創性學術話語體系。
?。ㄈ┲蹖嶋H需求建設法治人才“供求理論”。當前,要加強實證分析,真正摸清法治人才市場需求量、需求方向和市場供求關系,建設系統科學的法治人才“供求理論”,提高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之間的“適配度”。首先,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著眼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需求,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標準,開發好法治人才需求市場。比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競爭日益激烈,提升企業依法經營管理水平,越來越成為市場競爭勝敗的關鍵,企業“法律顧問”“法律部”的主戰場不再僅僅是訴訟活動,更主要的、實際需求更多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合規審查方面的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潛在需求市場;隨著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空間越來越大;在建設法治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大背景下,各級黨政機關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崗位對各類法治人才的需求還有很大空間。其次,要優化法治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重點,堅持“高精尖”與“短平快”相結合,更加注重“實用”,相應優化調整專業方向、學科重點等,重點培養運用法學理論解決法治實踐問題的能力,健全法律職業聯合培訓機制,加快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法治人才。
作者: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