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0 來源: 責任編輯:admin
實現依法治國,是執政理念和執政手段的根本轉變,也是走向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對中國這樣一個仍然處于轉型期的國家而言,實現依法治國是最為重要和根本的轉型。
今天,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幕。雖然詳盡的會議內容尚未公布,但根據早已披露的“依法治國”的主要議題,及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圍繞會議所作的前瞻和預測,人們可以有足夠的依據作出判斷:這次會議將成為中國法治史上的新節點,亦將開啟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新歷程。
依法治國并非全新的提法,而是在中共十五大就被作為“治國方略”而提出,距今已有17年的歷史?;仡^檢視17年來的法治建設,雖然也有反復和徘徊,但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進步:黨和政府對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自覺認識和自我約束,全社會對司法獨立和司法專業化的不斷呼吁和推進,收容遣送和勞教制度的廢止,佘祥林、趙作海殺人案及張輝、張高平叔侄殺人案等錯案的糾正,一系列重要法治事件的出現,既是法治建設本身的成績,也進一步促進了公眾對法治完善的期待。而鄧玉嬌、唐慧等“非典型性”案件掀起的輿論熱潮,則在一次次對現行法律體制強烈沖擊的同時,也完成著對公民的普法教育。公眾對司法獨立、司法公正的要求,從未像今天這般強烈和迫不及待。
因此,依法治國于17年后再次成為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核心議題,絕非簡單的輪回和重復,而是在以往法治建設基礎上的深入推進。
而總結以往數十年來法治建設的歷程,執政黨和廣大民眾已經就中國法治建設形成了基本的共識,即依法治國而非以人治國、以權治國,是中國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必須遵從的根本原則,也是必須逐步達至的最終目標。而在這一原則之下,中國的法治建設不可能照搬、移植發達國家既有的模式,而是必須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探索適應中國現實國情的中國式法律體系和法治秩序。
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的多次講話中,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原則進行了深入闡述,“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泵鞔_了憲法在中國法治建設中的權威地位,同時也明確了執政黨必須“依憲執政”的根本原則?!鞍l展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眲t明確了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的根本關系,使“黨在憲法框架內活動”的原則,得到制度性的約束和保障。
十八大以來強力推進的反腐風暴,則讓人民群眾直接感受到執政黨對國家、民族前途的責任擔當,和依法從嚴治黨的決心和信心。而隨著反腐斗爭的持續推進和腐敗內幕的不斷披露,人們也越來越明確意識到,權力導致腐敗、再靠權力打擊腐敗的輪回,已經被證明無法從根本上杜絕腐敗現象的滋生、泛濫,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制度建設,才是防止腐敗泛濫的根本保證。讓權力在法律的約束下運行,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
張輝、張高平叔侄殺人錯案,在真兇并未出現的情況下得到糾正,讓人們看到“疑罪從無”的原則,正在逐漸落實到司法審判過程之中,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也因此有望成為現實。
而在更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切實落實依法行政,實現司法公正,讓司法完成定紛止爭的社會功能,讓法律成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堤壩,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目標。
實現依法治國,是執政理念和執政手段的根本轉變,也是走向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對中國這樣一個仍然處于轉型期的國家而言,實現依法治國是最為重要和根本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