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13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在依法治國軌道上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理論座談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框架和路線圖,是一份涵蓋了目標、原則、方法、改革路徑、具體任務的綱領性文件。為深入研討《決定》的重大意義、重大部署、創新舉措,國防大學科研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和光明日報社日前在國防大學共同舉辦了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理論座談會,現摘登專家的發言,以共同迎接“法治中國”的到來。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國防大學政委 劉亞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要大力推進法治實踐發展,也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我們要充分認識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精神支撐作用。
文化是國家治理中最深刻的決定因素。依法治國,既需要有制度機制層面文化的支撐,更需要有思想觀念、社會心理、思維方式層面的文化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根本原因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親民為民、進取擔當、勤政廉潔、以上率下,推動形成從嚴治黨新常態,以黨風建設的新成效促進社會風氣根本好轉,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新風尚。
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要部署,規模之大、動員之廣、理論創新之多、改革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貫徹落實這些重要部署,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實現從人治社會到法治社會的轉變。這種轉變,起點在文化,終點也在文化。要使全會的決策部署真正在各個層面貫徹下去,不僅需要強力組織和領導率先踐行,更需要從培育法治精神抓起,促進全社會形成法治文化新風尚,真正把法治寫到人民的心里。
歷史上,中國并不缺對法治的呼喚,很早就提出了“奉法者強則國強”“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等主張,但由于缺少法治精神,這些主張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歷史證明,法律寫在人的心里,比銘刻在銅鼎上更長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使法治精神在中國大地上生根,使人們對憲法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崇尚和遵守。
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就要適應依法治國新常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也是當代中國的新常態。這個新常態首先表現為黨和國家最高層對憲法和法律的尊崇和維護,對權力實施嚴格監督和剛性約束的堅強決心,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自覺追求和堅定自信。必須看到,培育法治文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人們不會自動接受法治文化,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很容易轉向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要形成與依法治國新常態相適應的法治文化,關鍵是要破除封建特權思想,破除黨員干部和社會民眾對權力的崇拜,強化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特別是要從價值觀入手,使法治文化真正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成為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普遍遵循的處事規則。還要大力強化法治公信力,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信法、學法、守法、用法,把法治精神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不斷強化全社會對法治的信仰,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治國理政的新境界新思路
國防大學副校長 畢京京
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節點,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的新境界新思路。
思路一:堅持改革與法治相統一,以改革助推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標志著治國理政進入改革與法治深度融合的新階段。把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統一起來加以推進,是中國歷史上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改革與法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鳥之兩翼,共同為治國提供動力和保障。面對當代中國各種復雜矛盾和突出問題,只有將改革與法治統籌起來,才能既實質性解決問題,又確保不“翻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主線就是堅持改革與法治聯動推進。
思路二: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統一,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治本為治標提供牽引。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標志著執政重點轉向治本。習近平總書記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時,面臨著“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和可能“亡黨亡國”的重大危機。對此,新一屆黨中央作出了“突出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標本兼治”的重大戰略決斷。在治標取得突出勝利的基礎上,中央決定同步推進治本。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表明黨中央以高壓反腐治標為制度反腐治本創造條件。
思路三:堅持集中與民主相統一,以權力適度集中破除利益藩籬,以發展民主防止權力被濫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標志著用法治厘清權力與權利的邊界進入實質性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了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生動局面,但也出現了部分利益集團巧取豪奪并覬覦黨和國家核心權力的嚴重危險。應對利益集團的挑戰,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必須把權力集中在黨和人民手中。在中央適度集中權力的同時,必須在各個層級建構制約權力的制度籠子。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等,必將從制度上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進入實質性階段。
思路四:堅持自主與借鑒相統一,自主探索以防止發生顛覆性錯誤,借鑒吸納以引領時代。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標志著黨的執政目標指向用法治成果彰顯中國模式特有優勢的新高度。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堅持自主探索與借鑒吸納相統一。在堅持自主探索方面,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有利于防止法治化進程中發生顛覆性錯誤。在借鑒吸納方面,汲取西方法治成果的有益成分,努力打造兼集八方精義的法治體系。隨著全會決定的貫徹施行,博采眾長的中國模式一定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具有世界影響力。
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必須經歷的一場大考
國防大學科研部部長 秦天
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國家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必將開啟在依法治國的軌道上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新時代。當前,國家由大向強的社會轉型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治建設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加快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具有更加緊迫的現實意義,也是對黨執政能力的一種考驗。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必由之路。僅僅把經濟搞上去并不能自然成為世界強國。近現代以來大國崛起的歷史規律表明,國家治理、社會生態、法治環境、公民權益等方面的“軟實力”建設,是衡量大國與強國的重要標志。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沒有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和有力支撐,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實現。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任重道遠。我國有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傳統,人治文化根深蒂固,推進依法治國,面對的困難和問題要比其他國家更多,任務也更加繁重艱巨,做好這一時代考題,需要付出長期艱辛努力,甚至要幾代人的接續奮斗。要使依法治國方略落地生根、走向成功,既要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識,也要推進依法治國實踐,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實現習主席提出的新時期強軍目標,必須以完善依法治軍的體系建設為基礎,以全面落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基本要求為保障。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軍隊應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加快法治化建設步伐,為著力提升能打仗、打勝仗的核心能力創造條件,為實現強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樹立法治信仰 傳播法治價值
光明日報總編輯 何東平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處處閃耀著法治信仰、法治追求、法治建設的光芒。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這次全會深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法治建設的實踐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續探索和不斷推進的重要成果。新中國成立初期,系統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十五大,正式提出將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屆四中全會,則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驗的總結和升華。
從現實的維度來看,這次全會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保障。四中全會部署的180多項改革任務,規模之大、動員之廣、理論創新之多、改革路徑之清晰、具體任務之明確,前所未有?!稕Q定》不僅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框架和路線圖,而且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固的支點和堅實的保障。
從未來的維度來看,這次全會就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法治中國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構想。《決定》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深刻闡明了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將在較長時間內成為引領中國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新聞媒體責無旁貸。光明日報將通過推出重點報道、刊發重點文章、組織系列評論、開設專題專欄專版等形式,廣泛深入宣傳各地各部門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主要舉措、典型經驗以及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營造全黨全國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良好輿論氛圍。
培育法治意識 建設法治體系
國防大學國防研究班學員、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 賈高建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歷史任務,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從各個方面著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育全社會的法治意識。《決定》對此十分重視,將其納入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并做了深入闡述。
法治體系不同于法律體系,也不同于法制體系。要建設法治體系,首先要建立一整套法律體系以及立法、執法、司法等制度體系;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到作為體系承擔者的人的因素,特別是解決好人的觀念和意識問題?!稕Q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边@里涉及社會主客體的關系問題。社會歷史領域中活動著的是現實的人,人作為主體與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相對應。社會客體制約著社會主體,而社會主體又能動地作用于社會客體。由此出發,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就必須具備與之相適應的主體條件,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廣大社會成員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沒有這一條,再好的法律也難以真正施行,各種制度體系也不可能有效運轉。
經過長期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做的大量工作,我國廣大社會成員的法治意識得到明顯增強。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這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必須下氣力加以解決。對此,《決定》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包括發揮各類機構和組織的作用,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特別是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等。法治體系建設中客體方面的建設與主體方面的建設是相輔相成的,應堅持兩手抓,使這兩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支持,形成良性互動的合理局面,確保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和法治國家建設總目標的順利實現。
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主任 任天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黨員干部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級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強調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把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作為干部選拔使用“指揮棒”的重要內容,充分表明,我們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真正進入實質性階段。
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他們是否具有法治思維能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所在。當前,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亟須解決幾個問題:一是強化法治秩序思維,實現從人治方式向法治方式的轉變。二是強化法治規則思維,實現從經驗決策向依法決策的轉變。法治思維的本質是規則治理,即按規則辦事,符合法律規定和程序要求。三是強化法治權威思維,實現從權力自律向權力法治的轉變。領導干部必須對憲法法律始終懷有敬畏之心,確保權不壓法,權不越法。四是強化法治責任思維,實現從只講行政責任向行政責任與法治責任統一的轉變。領導干部必須承擔其行使權力和履行職責行為的責任后果,更好履行法定職責。
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首先是真正樹立鼓勵法治思維的鮮明用人導向,用法治標準來規范官員執政行為,把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其次是加大對領導干部法治觀念的培訓力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再次是大力宣揚領導干部厲行法治的典型和經驗,引導和激勵領導干部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治國理政。還要高度重視推進制度環境建設,大力營造有利于法治建設的制度環境。
加快推進海軍涉外法治建設
海軍副參謀長 宋學
十八屆四中全會把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寫入《決定》,對于加快推進海軍法治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有利于提高海軍運用法治思維、法律手段開展海上軍事斗爭的能力。當前我與周邊國家的領土和海洋爭端問題趨于復雜化,海上軍事斗爭與政治、外交、經濟、法理、輿論各領域斗爭的聯系更加緊密,海上軍事行動的政治性、敏感性越來越強,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海上維權斗爭特點要求。我國經略海洋、維護海權,就要不斷增強在海上權益爭端處理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在海上軍事斗爭中更加自覺主動地運用法律手段,善于用法律手段謀事造勢,為海上軍事斗爭提供法理依據。
有利于提高我國參與國際海洋法規、規則制定的主動性,增強話語權。自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世界各海洋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重新制定或調整本國的海洋戰略、政策和法律,我國批準《公約》后,進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提出了解決與周邊國家海洋爭端的思想。但由于《公約》是世界各國折中、妥協的產物,諸多矛盾與分歧在《公約》生效后依然存在甚至日趨尖銳。為此,我國應加快海軍涉外法治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協調和制定,在國際海洋規則和制度領域爭得更多的話語權。
有利于提高中國法治實踐對國際法形成和發展的貢獻力,進一步推廣“和諧海洋”理念。就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家發展戰略而言,即使我們有一支大規模的遠海進攻力量,也不可能全部以武力手段去解決所有的海洋權益和海外利益爭端。應加強海軍涉外法治建設,進一步推廣“和諧海洋”理念,有效維護我國海洋權益與海外利益,拓展和確保在南北極、公海、國際海底的合法權益,確保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順暢。
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有效落實
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王偉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新形勢下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提出明確任務,作出總體部署。我們必須緊緊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有效落實。
治軍先治將,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體現在領導帶頭上。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必須首先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理念,做到依法用權、依法決策、依法抓建,使部隊建設遵循法治化的正確軌道。要發揮紀檢監察作用,加強對黨委班子成員特別是軍政主官的監督管理,督促按級負責、層次領導、各司其職,強化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和約束力。
治訓要治虛,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落實到嚴格施訓上。必須堅持按綱施訓、從嚴治訓,嚴格按照大綱規定的標準質量和難度、強度大膽施訓、科學組訓、實案全訓,切實做到危中施訓、險中練兵、真打實抗、真練實備,不斷提高實戰化訓練水平和打贏能力。要加大訓風演風考風監察和問題整治力度,堅決糾正練為看、演為看和以犧牲戰斗力為代價一切消極不良現象。
執紀必從嚴,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反映在嚴肅執紀上。要加大條令法規落實檢查力度,凡是條令法規明確的必須全面堅決執行,凡是違背條令法規的言行必須立即查處,對違反法規紀律的人和事,要不偏不倚、不枉不縱地查清原因、要問題歸零徹查到底,追究責任、嚴肅處理,切實使條令法規成為不可觸摸的“高壓線”。
管理要治短,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突出在注重經常上。要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當成部隊建設長期性任務常抓不懈,堅決克服時緊時松現象。要廣泛開展“學法規、用法規、守法規”活動,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融入日常訓練和生活,不斷厚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群眾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軍隊要走在前列
陸軍第三十一集團軍軍長 馬成效
實現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總目標,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奠定法治中國的堅實根基。我軍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應走在前列。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根本要求,軍隊要在絕對聽黨指揮上走在前列。始終把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作為第一任務,深化對黨指揮槍原則的科學認知,強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根基,著力抓好高中級干部教育管理,嚴明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確保槍桿子掌握在忠于黨的可靠人手中。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目標指向,軍隊要在踐行為民服務宗旨上走在前列。牢記我軍的根底、血脈和力量在人民,始終當人民的子弟兵,做人民利益的忠實捍衛者,在深化軍政軍民團結中攫取偉大的精神力量、巨大的物質力量。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要義,軍隊要在依法從嚴治軍上走在前列。牢記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強軍之基,保持嚴明的作風和鐵的紀律,樹立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進一步強化法治理念和法治素養,使依法從嚴治軍成為一種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治理方式。
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傳統基因,軍隊要在培育核心價值觀上走在前列。強化“軍人生來為打贏”的職業意識,筑牢強軍報國的思想基礎和道德情操。要繼承和發揚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時刻準備為祖國和人民去打硬仗、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