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30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霍尼韋爾自動化控制集團總法律顧問 ?【美】Nima Masroori(龔哲平)先生
??????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參加這個會議,作為一個企業家,我們很珍惜這樣參加學術界和政治界的分析和研究。這個論題非常的廣泛,當時我剛看的時候,我自己在想,從哪個角度去講,本來想這個會議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是中國法律體制、中國法律知識經驗非常豐富,遠遠要比我了解中國的法律情況。所以,我今天希望展開幾個話題,提出若干問題,希望在后面幾年,可能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繼續一起去探討,一起收集信息和分析。
我是90年代來到中國,那時候我19歲開始做律師,在澳大利亞,從澳大利亞來到中國大概工作2、3年。主要驅動我來中國的目的,我那時候評估了,中國是一個未來的國家,而且我特別追求一種理想,希望能夠參加支持中國法治的發展,但是當我到了這里,我發現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而且很多西方學者對中國的法律體制的一些看法和理解還是很表面的,我發現我沒辦法直接到了就開始參加和支持法治的發展,而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學習,所以從90年代到現在,我感覺我一直是在學習的狀態,通過接公司的業務,通過跟學術界的交流,通過跟很多地方包括中央政府的接觸,一直不斷在學習。通過這個學習我發現了一些宏觀的現象,但是最近我感覺到一件事情,不能直接把一些外面的理念COPY到中國的環境,同時如果要利用國外的一些基本法律,因為現在很多都全球化了,必須非??茖W,非常根據實際經驗,通過很多的磋商和反思去落實這些理念,而且我覺得在這方面,中國政府在這20多年做得非常優秀,我在全世界接觸中,我負責的國家范圍,包括亞太區、非洲、中東的業務,我在所有地方沒看到過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政府和中國學者的探索精神,也許是因為好幾代的中國領導人都是有工程和科學背景的,也許是在法學界也是經常,把法律問題分析到最基本最核心,但是我發現這個問題對于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今天我可能就是分享一些我在跨國企業看到過的,在這兩三年跨國企業的轉變,在全世界,按這些轉變來評估一下,對中國企業現在的情況,包括中國大的企業要到全世界去發展會帶來什么樣的學習和參考。
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需要重新思考很多最基本的假設。我認為要思考的假設是關于三個主角,一個是個人,一個是機構,一個是社區社團或者社會。這三個主角之間的關系很有助于我們分析社會和法律的發展。在西方國家、在歐美的法律體制里面,法律是建立在一種假設個人和機構之間的關系是規定的,機構包括企業、政府,法律也是建立在這幾個主角之間的不信任和對立關系。我發現這十幾年里面,中國的話語里面一直講是“和諧社會”,包括李克強總理都一直強調,我們中國政府不講三權分立這些,我覺得也是對于全世界有一些參考的,雖然在法律體制里面需要講依法治國,但是是不是有一些也可以通過和諧,按社區、機構里面的和諧關系有一個法律體制,而且我覺得中國的學者,中國的很多實際經驗給社會貢獻了很多好的學習案例,供西方學者來學習。
在這里面,企業起什么作用?企業作為一個機構,特別是跨國企業有一些角色,但是企業可以帶來很多經濟業的發展,同時企業也有一些責任,所以企業對它的員工有責任、對它的環境有責任,對周邊的社區有責任、對政府有責任,任何一個責任有很多法律來支持和治理。跨國企業我覺得從30、40年以前,或者更長以前的歷史,也是走過一個過程,可能老早以前有跨國企業的時候,跨國企業雖然是帶動經濟發展,但是很多跨國到其他國家做國際投資或者貿易的時候,是為了利用一些新的地方市場或者資源或者人力等等,而且有的時候他們的做法不是特別有用,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因為多種因素,包括全球化,媒體的觀察,股東權力的加強、融資的流動這些原因,跨國企業特別是大的跨國企業對于它的合規,方方面面的合規變得越來越敏感,非常的謹慎,所以在某些地方,跨國企業會超過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方的標準和要求,這個有的時候可以看在勞動方面、環保方面、員工的安全方面,還有我們公司特別重視的是員工的多元化。比如說招聘的時候,非常支持少數民族,或者男女平等,等等。所以跨國企業在這方面,有的時候可以帶來自己的積極作用。我們也可以看到,跨國企業在這方面是從一個光看自己利益的角色,慢慢發展到還是看自己的利益,但是考慮更長遠的利益,當然這不是所有的跨國企業,我們經常在新聞上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跨國企業在環境方面還是會發生大的漏洞。但是整體來講,越來越多的公司很重視,但在討論時也講到了,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跨企業的職能部門現在非常強,做業務的還是做業務,還是領導,但是很多大的公司職能部門、法務部、人事部、財務部、合規部都有很大的聲音,而且他們的利益不完全是跟公司的利潤掛靠。
整體來講,我們在反思這些的時候會發現有一個現象,原來在跨國企業和政府之間是一種很對立的關系,最近幾年發現是合作的關系更加有效。而且有的治理問題,像稅務、節能減排這些問題,需要企業的大量參與和能力建設工作,不是一個法律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剛才我提到三個主角,個人、機構和社會。法律是約束,我相信這跟中國的傳統教育是比較接近的,法律可以約束部分的行為,但是也是受限制的,個人素質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個人素質高了,社區的和諧關系也可以加強。所以如果能夠同步發展這三個主角的和諧和能力,這是最有效的,因為法律再強,我們可以看到,在某些國家,法律體制很完善,非常的成熟,但是打官司的時候,有的時候要打10多年的官司,為了達到一個結果,平時大的企業有實力的,跟小的個人來比,法律還是沒有起到一個正面的作用。所以這些現象,一個是全球的治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治理上的合作,另外就是自己的治理,企業通過跟政府之間的合作。另外一個是我們說的創新,它是不限于某一個國家,不限制于你的總部在哪里,不限于你的資金來自于哪里,創新是一個自己的現象,所以我們發現這個也是在推動標準化,在全世界對某些事情的標準化。最終,在發展繼續的時候,我聽到中國領導人總是強調科學的方法,包括我們對市場經濟的參考,市場經濟會帶來很多好處,特別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會看到很多。但是我們也會發現如果競爭過度的話,過度的競爭也會帶來不理想的一些狀態,有一些公平原則、合作精神、風險精神和整體的平衡也需要掌握,所以在這里面法律是個很大的角色。
整體來講,我在中國快快20年了。我覺得中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經過這么多的發展,而且保持了穩定,保持了這么多的新的企業創業,用上海話說,已經做得是“不得了”了,所以我很榮幸這段時間在這里能夠看到中國的發展,希望能夠再20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