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5-24 來源: 責任編輯:elite
組織專家參與訴訟服務 推動多元化解矛盾糾紛
中國法律咨詢中心
2014年8月,為促進司法公正,提高訴訟服務水平,依靠全社會力量共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最高人民法院委托中國法學會,組織法學專家、律師赴最高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大廳輪值,為全國各地的來訪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參與訴訟服務工作。承接這項工作一年零九個月以來,中國法律咨詢中心從零起步,不斷探索,堅持一支隊伍、兩個機制和信息化管理,力爭從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推動社會第三方參與司法服務,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模式。在這里,主要向大家介紹法律咨詢中心是如何參與最高法院訴訟服務工作,給大家提供一種工作模式和思路,供大家參考,也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
一、組織一支過硬的志愿專家隊伍,做好選聘專家、溝通協調和服務工作
最高法院涉訴信訪案件,往往經過三級法院裁判,案件周期長、案情復雜,矛盾長期積壓。有些來訪群眾情緒很不理性,大廳中纏訪、鬧訪現象時有發生,對開展法律咨詢、化解矛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選聘志愿專家、安排輪值以及做好溝通協調和服務是這項工作的基礎和首要任務。
一是堅持嚴格選聘志愿專家。志愿專家人選對內采用推薦方式,由學會研究部、會員部、信息部,北京市法學會推薦產生;對外我們和最高法院立案庭相關負責同志一道主動與中國人民大學等法學院校座談,聯系律師事務所,動員法學專家和律師參與訴服工作。選聘條件要求法學專家須具備博士學位,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且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律師要求具有較高專業水平、行業聲譽和五年以上執業經驗。經過推薦、申請、審核、備案四項選拔程序,法律咨詢中心組建了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強、熱心公益且能長期堅持的志愿專家隊伍。他們由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著名院校法學院的中青年法學專家和資深律師組成。隊伍人數目前穩定在84人,其中法學專家31名,資深律師53名。
二是人才庫建設高效配置專家資源。最高法院涉訴信訪案件類型多樣,基本涵蓋了民事、刑事、行政、執行和國家賠償等各個類型,為實現來訪案件與專家資源的高效配置,法律咨詢中心創建了“最高法院訴訟服務法學專家數據庫”和“最高法院訴訟服務律師數據庫”,按其研究領域和執業領域交叉安排值班,確保來訪群眾得到專業對口的法律咨詢。
三是暢通的溝通協調渠道,有力地保證政治方向正確,促進工作提質增效。為了高效便捷地和志愿專家溝通互聯,在線上,法律咨詢中心創建了“最高法院訴服志愿專家”工作微信群,主要上傳訴訟服務的注意事項、值班安排、工作動態等信息。方便專家學者及時溝通案件接談情況,交流工作心得和成果,做到信息及時發布,經驗充分共享。在線下,做好溝通協調和服務工作。通過座談會、研討會和交流活動等多種方式,建立最高法院、志愿專家和法律咨詢中心暢通的三方溝通渠道。及時按照最高法院訴服工作的要求和專家學者的建議,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機制。上述措施有力地保證了訴服工作的政治方向正確,同時也提高了咨詢效率,增強了隊伍凝聚力,志愿專家充分認識到最高法院訴服工作平臺的特殊性和重要價值,絕大多數專家近兩年來一直堅守在訴服工作崗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工作熱情和難能可貴的公益心、社會責任感。
二、完善工作規范,建立 “案件分類化解”和“存疑案件專家評議”機制
一是建章立制,確保工作規范、高效、有序運行。法律咨詢中心先后制定了包括《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志愿專家選聘考核管理辦法》、《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志愿專家守則》、《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志愿專家工作規則》在內的10余份規范性文件,從志愿專家選聘、職責和權利,到咨詢工作基本原則、工作要求、工作范圍和工作流程等方面實現全面覆蓋。目前專家咨詢的基本流程為,來訪群眾提供身份證明和案件信息,根據案件性質和來訪訴求,工作人員與專家進行預約發號,按順序依次咨詢解答,填寫工作記錄表。我們還建立了最高法院志愿專家工作季報,每季度向最高法院立案庭報送工作簡報。
二是分類處理涉訴信訪案件,力求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最高法院涉訴信訪案件,兩頭大、中間小,根據最高法院組織的全國萬件涉訴信訪案件評查結果,錯案占比2.8%,瑕疵案件占比17.75%,無瑕疵、錯誤的是大頭占80%。為了針對性地有效化解矛盾,法律咨詢中心根據案件性質,建立了案件的“分類化解”機制。
法律咨詢中心將咨詢案件分為五類,分別采取對應的矛盾糾紛化解方案。對于因案件材料不齊備或證據不足,申訴信訪理由不能成立的案件。志愿專家及時幫助當事人梳理案情,向當事人釋明法律規定,提出司法建議,引導當事人理性提出訴求,防止訴訟矛盾演化升級;對于原裁決無誤,司法救濟程序終結,建議息訴的案件。志愿專家耐心疏解當事人情緒,采取法、理、情交融,講、導、勸結合的說理方式,引導當事人服判息訴。經咨詢,當事人明確表示服判息訴的,志愿專家、當事人和法律咨詢中心三方簽訂服判息訴確認書;對于裁判存疑的案件,啟動存疑案件專家評議機制;對于訴訟程序存在瑕疵的案件,或是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因生活困難建議申請司法救助的案件。經當事人和志愿專家提出申請,由法律咨詢中心向最高法院出具法律建議書,力促此類涉訴信訪案件的最終解決。如志愿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許尚豪在接待遼寧訪民梁某時,發現屬于此類情況,經法律咨詢中心協調,向最高法院提交了救助建議,成功啟動了對梁某的司法救助程序。
三是創立“存疑案件的專家評議”機制,發揮訴訟監督作用。引導當事人服判息訴,和發現錯案啟動糾錯程序,是最高法院引入志愿專家的兩大初衷。為發揮志愿專家訴訟監督作用,促進司法公正,在最高法院立案庭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創立了“存疑案件專家評議”機制,經與最高法院訴服中心相關負責領導多次協商溝通,明確了工作流程和報送內容。具體工作流程有5個步驟(即5道把關):志愿專家得出案件存疑的初步結論后,將案件材料移交法律咨詢中心,法律咨詢中心專業人員進行研究后如發現確有問題,組織兩名以上專家“背對背”研究并撰寫書面意見,法律咨詢中心召開專家研討會,集中評議案件,最終匯總專家意見,向最高法院正式報送“存疑案件申報建議書”。報送內容包括:案件基本事實,當事人申訴理由,爭議焦點,志愿專家及法律咨詢中心意見,案件結論,證據資料目錄,相關法律規定共計15項內容,涵蓋了案件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專家觀點在內的案件評價內容,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自該項制度實施以來,法律咨詢中心內部先后對北京董某流氓罪案、吉林高某貪污案等20余起案件進行了研究,并就北京董某流氓罪案向最高法院立案庭報送了存疑報告,得到了最高法院的關注和重視。
三、案件數據信息化管理,依托專家優勢,為化解涉訴信訪難題提供智庫支持
一是建立了信息齊備便于查詢的案件信息記錄制度。法律咨詢中心十分重視對來訪案件的工作記錄和信息采集工作,設計并啟用了“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志愿專家工作記錄表”,組織法學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專家學者研討修改,并報送最高法院立案庭審查通過。目前該記錄表有7大類,共計17個統計項,涵蓋案號、信訪類型、申訴信訪理由和訴求、志愿專家結論和辦理建議等在內的案件信息,匯集了大量涉訴信訪案件的第一手數據。
二是與信息技術團隊合作,實現咨詢案件的全數據分析。法律咨詢中心目前正在與國內司法數據觀察和分析技術領先的信息技術團隊開展合作,尋求建立“最高法院訴訟服務志愿專家案件信息系統”,力求及時、全面、準確地采集反映涉訴信訪案件的各類信息,便捷、高效、智能地提取生成統計數據,以信息技術手段助力來訪案件的數據研究。
三是發揮專家優勢,形成課題成果。目前法律咨詢中心正在啟動課題《涉訴信訪案件實證研究——最高法院訴訟服務案件樣本分析報告》,實現將咨詢案件信息、數據分析成果與訴服工作的專家優勢深度融合,重點研究最高法院涉訴信訪案件的類型、特點、成因和化解對策。在此基礎上,探索出組織專家學者、律師參與化解涉訴信訪案件的有效途徑,尋求構建多元、高效、可持續的訴訟服務模式,為最高法院和中央有關部門決策時參考。該項工作得到了學會領導的充分肯定和最高法院立案庭的大力支持。
經過一年零九個月的不懈努力,截止2016年4月30日,法律咨詢中心共組織志愿專家576人次,接待來訪群眾2542人次,咨詢案件2782件,其中民事案件1369件,刑事案件759件,行政案件397件,執行案件171,國家賠償案件86件,日平均接待當事人5人次,每人次平均接待時間50分鐘,已有十余名當事人表示服判息訴,其中兩名簽訂服判息訴確認書。中立、客觀、公正和專業的專家咨詢得到了來訪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認可。目前咨詢群眾基本能做到理性表達訴求,訴訟服務大廳內的秩序也明顯好轉,最高法院多次專門致信表示感謝。2016年3月,最高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和法律咨詢中心正式簽訂了《選聘訴訟服務志愿專家協議書》,儀式現場,最高法院周強院長、景漢朝副院長,中國法學會陳冀平書記、張鳴起副會長,親自為首批22名志愿專家頒發聘書。
此次培訓,聽了樂泉會長的講話、冀平書記和其他會領導的授課,以及地方法學會的先進經驗,深受教育和啟發。深感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多欠缺,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在全面建構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下,中央要求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周強院長也提出,法院系統要建立完善社會第三方參與司法服務的長效機制,積極構建多元參與、開放共享的訴訟服務模式,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到訴訟服務工作中來。法學會應當牢牢把握直接服務司法實踐的難得機遇,主動參與到司法服務中,全力做好法律服務工作。這項工作之初,學會領導曾指示,最高法院訴訟服務工作是一項法學會服務法治建設大局和提高社會影響力的重要工作,應當長期堅持。法律咨詢中心將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力爭把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