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5-24 來源: 責任編輯:elite
去年以來,武漢市法學會認真貫徹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中央政法委《關于加強市縣法學會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及中國法學會、省法學會工作部署,進一步推動工作“接地氣”,確定2016年為基層基礎建設年,力爭在健全組織體系、延伸工作觸角、凝聚更多會員服務法治武漢建設上有新突破、新成效。
一、健立長效機制,確保會員小組制度在高起點上運行
武漢市法學會探索會員小組制度建設的做法受到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的批示肯定后,我們以此為動力,不斷深化會員小組制度建設,去年召開了工作經驗交流暨推進會,數量由原來的4個試點增加到11個,目前正在籌建的3至5個,所屬部門由檢察系統發展到法院和司法行政系統,凝聚了400多名法學法律工作者。去年制定出臺了《武漢市法學會及所屬研究會專業研究委員會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會員小組管理暫行辦法),做到了“四個明確”,為推進會員小組規范化建設,向更高層面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明確了性質地位和組織架構。從加強領導、建立聯系、推進工作的角度,明確了專業研究委員會(會員小組)是武漢市法學會及所屬研究會指導下的、依托所在單位的群眾性學術研究組織。規定委員會主任原則上由依托單位負責同志擔任,副主任可由武漢市法學會及所屬研究會安排一人擔任,秘書長由依托單位確定合適人選擔任,負責日常具體工作。
二是明確了職責任務。通過定目標、交任務、勤考核,確保專業研究委員會不流于形式:要求每年開展1-2項具有實用性的學術研討活動;主動承擔課題任務開展相關研究;積極參加市法學會組織的各項學術研討活動;定期向市法學會報送工作動態。
三是明確了激勵機制。通過“三個優先”助力會員小組的發展:即優先推薦專業研究委員會成員參加法學會各類會議、學術研討、培訓活動;優先在市法學會宣傳平臺上采用專業研究會的工作動態和工作經驗;優先對專業研究委員會開展課題研究提供經費資助,對有突出貢獻會員予以獎勵。2015年,市法學會《武漢法治》刊物采用專業研究委員會工作信息、理論文章20余篇;組織10名骨干會員參加中國法學會舉辦的培訓班學習;對專業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的7項課題予以經費資助;對在全國及區域性論壇上獲獎的優秀論文作者進行了通報表彰。
四是明確了工作推進機制。在市法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擴大)會、會長會議等重要工作會議上,都要安排活動有特色、工作有成效的會員小組介紹經驗。今年初,市法學會在會員小組開展讀書會活動試點,僅司法公開研究會員小組就有100多人參加,既有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也有法律院校教師和人民陪審員,每月開展一次讀書交流與理論研討活動,效果已初步顯現。
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建設力度,創新活動形式,在深化、規范、實效上下功夫,會員小組在培養法治人才、推進法治實踐上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15年武漢市法學會推薦的論文在各級法治論壇上獲獎數量創歷史新高,其中70%的論文出自11個會員小組的研究成果,還有多項成果榮獲中國法學會、全國及省級法院、檢察院系統大獎。同時,以會員小組為依托,利用會員小組所在單位優勢資源,開展各具專業特色的法律服務活動。司法改革、刑事政策會員小組開展“檢察業務進社區”活動,參與法制宣傳、接受法律咨詢。司法公開、犯罪防控會員小組開展未成年人犯的幫教和校園及周邊治安環境整治,先后為1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對3名涉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制定幫教方案。人民調解、社區矯正會員小組推動法學法律工作者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和社區矯正人員的幫教,其中人民調解會員小組去年參與調解的48起重大疑難糾紛,成功率達100%。
二、豐富活動載體,引導廣大會員積極投身法治武漢建設
武漢市法學會緊貼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工作大局,廣泛搭建平臺,豐富活動形式,團結、引領廣大會員為法治武漢建設貢獻才智。
一是開展專題研討。把組織會員參加各類論壇、研討會、座談會,作為調動會員積極性、發現培養人才的抓手,引導會員開展法學理論研究向實踐性強、見效快的方向發展。2015年市法學會與武漢大學法學院聯合舉辦以“創新改革與法治建設”為主題的論壇,為武漢作為國家創新改革試點城市建言獻策,報送的4篇論壇重要成果全部被市委采用。市法學會還推動各學科研究會和專業委員會緊貼法治熱點、著眼現實需要,積極開展專題研討活動。法律文書研究會與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聯合舉辦“陽光司法與法律文書”論壇,與湖北省保險行業協會、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聯合召開“來自保險前沿的思考”法律研討會,與洪山區法學會、洪山區法院聯合主辦“探索與前瞻:法治建設中的司法公開”研討會;刑事法學研究會與市人民檢察院、東西湖區人民檢察院聯合舉辦“依法治國背景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研究”專題研討會,與漢陽區檢察院合辦刑事司法改革專題研討會。警察法學研究會召開了首屆公安法治研討會。這些研討會主題鮮明,針對性、實用性強,一批研究成果被所在區委、區政府和司法部門采用。同時,積極組織推薦會員參加中國法學會主辦的論壇和地方區域法治論壇。去年,有48篇論文在中國法學會舉辦的各項論壇和區域、省級論壇上獲獎。
二是加大重點課題研究。市法學會及學科研究會近年來每年承擔的省部級課題都在10個以上,先后出版了《城市智慧管理》、《轉型期社會管理研究》等7部專著和論文集,與市委法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編寫的《2015武漢法治建設年度報告》將在今年7月底出版發行。從2014年開始對委托課題、重點課題、一般課題給予共計17萬余元經費資助,兩年來收到的60多項研究成果,有30多項分別被市、區和有關部門在工作中及國內核心期刊上采用。特別是近期市法學會組織編纂通史性《武漢法治發展史》,市委書記、市長專門批示肯定,財政列支數百萬元專項經費給予支持。
三是參與法規咨詢論證和法律服務。市法學會地方立法研究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組織法學專家學者和法律實務工作者對30多部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進行立法調研和咨詢論證,不少意見被采納。市法學會舉辦4場法治報告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四大家班子成員全部參加。依托市司法局,以律師協會為平臺,推動1000多名律師進社區、村組,直接開展法律服務、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參與各級信訪和維穩工作。以區法學會為平臺,組織會員參與 “習法故事會”、“送法下鄉”、“同心律師團”、“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等法律咨詢、法制宣傳、法律援助、民事調解活動。
四是聚力法治宣傳。注重夯實宣傳陣地,形成整體合力,傳播正能量,唱響主旋律,擴大影響力。2012年,市法學會創辦公開出版的《武漢法治》季刊,目前已出版16期,發行25500冊。為推動《武漢法治》宣傳更接“地氣”,每期都邀請本地政法部門和區委領導對本地法治建議、平安建設進行專題研討,指導推動地方法治實踐。加強《要報》品牌建設,注重對本地重要研究成果的深加工、精提煉,使之成為重要研究成果轉化運用的重要渠道,近兩年被市委采用的有10余篇。重視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在法治宣傳中的作用,《武漢法學網》已成為宣傳法學會工作的窗口,搭建成網絡“會員之家”。
三、形成整體合力,推進區法學會建設實現全覆蓋
以硬措施、大力度推動區級法學會建設,市區堅持由政法委書記擔任法學會會長,在13個行政區已成立5個區法學會的基礎上,今年作為全市一級績效目標,6月底基本完成區級法學會建設,9月底前實現全覆蓋。
一是領導重視抓推進。市委高度重視區法學會建設,將加快區級法學會建設納入法治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在制定下發的《2016年全市政法工作要點》、《2016年武漢法治城市建設工作要點》中,都將實現區級法學會全覆蓋,列為重點工作。年初,市法學會召開六屆二次理事會,胡緒鹍會長就區法學會建設工作提出了“全面推動基層法學會建設,年內實現區級法學會全覆蓋”的工作目標。4月14日,市委副書記、政協主席、市委政法委書記胡曙光專門批示,由市委政法委召開推進區法學會全覆蓋工作部署會,胡緒鹍會長出席會議并要求:“各區要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向區委主要領導匯報,爭取工作支持,加快、加大工作推動力度,條件成熟一個成立一個,力爭上半年基本完成,9月底前實現全覆蓋目標?!?/span>
二是突出重點抓推進。針對區法學會組織架構、職責定位、理事會成員組成等重點問題,一是從加強領導、方便工作的角度出發,明確區法學會原則上設立在區委政法委,落實政法委書記負總責的工作機制;二是系統梳理區級法學會籌建工作要點、程序以及中央、省市委政法委關于基層法學會建設的相關文件資料,分類指導各區做好成立的準備工作。三是積極指導相關各區結合實際,挖掘轄區資源、整合優勢力量,優化常務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組成。
三是督促落實抓推進。在推進落實區級法學會建設上,重點抓住兩個環節:第一是抓督導,市委政法委和市法學會不間斷對相關區法學會籌備建設情況跟蹤摸底,排出工作進度表、指定具體責任人。同時將工作進度及時上報,增強推進力度。胡緒鹍會長對未成立區法學會的8個區一個一個上門,近日,已到三個區直接找區委書記、區長研究落實法學會成立時間、人員配備和工作經費等問題。第二是抓協調。市委政法委、市法學會多次與相關區委政法委分管領導進行溝通協調,面對面指導,不僅指導怎么建,還重點指導成立后“怎么干、干什么”,并協調解決籌備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目前,8個區委政法委都已向區委作出專題匯報,制定出工作方案,明確了組織架構和具體理事會人員,各項籌備工作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