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頁 》第十一屆中國法學家論壇 》專題報道 》新聞報道
【央廣網】第十一屆中國法學家論壇舉辦 熱議“民法典編纂:理論、制度與實踐”

時間:2016-08-24   來源:  責任編輯:xzw

  第十一屆中國法學家論壇舉辦 攝影:敖婷婷

  央廣網8月24日消息(記者孫瑩)第十一屆中國法學家論壇今天在北京舉辦,這是中國法學會主辦的最高學術論壇。法學家們以“民法典編纂:理論、制度與實踐”為主題,圍繞我國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決策,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的重大任務,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是具有重大時代意義的法治建設實踐,也是法學法律界和社會各界的多年期盼。

  論壇上,專家們普遍認為,應該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世界水準的民法典。多位專家提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為我國“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國法治建設確立了基本理念。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認為,民法典的編纂,同樣應當遵循和融匯這五大發展理念,形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中國氣魄、中國情懷,閃耀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光芒的偉大民法典。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教授,對我國民法典的民族性、時代性、科學性進行了分析,他指出,21世紀精神,崇尚人的尊嚴和自由,民法的最終目標是對人格的尊重和保護。民法總則草案體現了這一點,但他認為還可以進一步加強,把人格尊嚴列為原則性條文,在分則里做進一步詳細的規定。他舉例說,我們正處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侵害主要是對人格權和知識產權的侵害,對個人隱私的威脅,民法典全面地去保護個人的權利,維護個人的尊嚴,才能彰顯時代特征。

  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 攝影:敖婷婷

  王樂泉在講話中提到,編纂民法典,不應當也不能局限于現行的民法通則、相關單行民事立法和民法傳統,而要融入創新理念,大膽進行概念重構、觀念更新和體系重組。要創新編纂體例,既要借鑒國外民法典編纂體例,又要緊密結合我國民事立法傳統和現有民事立法資源。要結合時代特點,倡導制度創新。適應“互聯網+”的時代要求,確認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興權利客體。創新權利保護方式,切實保護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傳統權利和新興權利、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要創新風險防范機制,既為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引領,又有效防范創新可能帶來的問題與風險。要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中經過檢驗的創新實踐上升為國家立法,制定一部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典,這本身就是立法工作踐行創新理念的具體體現。

  王樂泉認為,應注重統籌兼顧,編纂一部價值兼容、技術規范、體系協調的民法典。他分析,統籌法學一般理論與民法學特有思維、符合法治基本規律和中國實踐需要、協調統一的民法典,才有可能對社會生活做出理性的制度安排,對司法審判做出可預期的指引,實現立法者預期的法律效果。民法典要兼顧公平與效率、便利與安全、自由與秩序、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私法自治與國家調控等不同法律價值,實現法律效果與經濟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協調法治思維與民法思維,法學基本范疇與民法基本范疇,民法與憲法、商法、經濟法、知識產權法、環境法、行政法的關系以及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民法典內部總則與分則之間、各分則之間的關系,實現法律體系內部的協調一致。協調民法規范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實現民法源于社會生活與回應、引領社會生活的統一。協調立法理念與立法技術,實現制度健全與良法善治的統一。協調民事權利、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實現權、責、利的統一。

  專家們認為,要編纂一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民法典。王樂泉說,編纂民法典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關注人類的長期共同生存和發展。民法典編纂要導入綠色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為己任,為促進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不僅要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發展,還應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發展所必需的青山綠水。要將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民法典編纂全過程,對公序良俗的內涵做“綠色化”拓展, 賦予其維護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要求。要確立環境權利、義務、責任統一原則,做好環境權益救濟體系的私法構造,細化、擴張現有民事責任方式,適應環境侵權責任的預防性、修復性特點,回應環境生態保護的法律需要。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要完善環境污染責任制度與環境侵權預防機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引導人們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物盡其用,推動形成關愛環境、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緩解人與生態環境的緊張關系。

  就綠色發展理念在民法典編纂中的體現,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呂忠梅教授做了專題發言,她提出“既要見樹木,又要見森林”,目前自然資源所有權、監管權不分,開發管理極其混亂,她建議在公有制條件下建立自然資源國有制,防止污染、亂砍濫伐。

  王樂泉還認為,要秉持開放包容,編纂一部立足中國、面向未來、兼收并蓄的民法典。他分析,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任何自我封閉、固步自封的想法和做法都行不通,都只能帶來失敗。民法典編纂要有海納百川的心態,有擁抱未來、應對未知的勇氣。民法典編纂要有國際視野,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民事立法理念和立法技術。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法律制度為我所用,這既是經濟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的要求,也是人類文化傳承的必然結果。要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中悠久的法典化傳統、源遠流長的人本主義思想、注重社會和諧穩定的法治觀、獨具特色的倫理觀和婚姻家庭制度。要在保持體系性的同時,為未來修改完善民法典預留空間,為與商事規則、婚姻家庭、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相關立法的對接預留接口,為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尚在形成之中的民事主體、行為方式、權利類型、法律關系預留發展空間。要及時將國際慣例、良善習慣、定分止爭司法經驗等吸收、融合到民法典之中。

  王樂泉強調,要堅守公平正義,編纂一部平等保護、權責統一、合作共贏的民法典。在所有的法律部門中,民法典是真正與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從生活起居到求學從業都息息相關的法律。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分享改革紅利,從發展中受益。民法典應當為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提供平等的機會、公平的程序和有效的保護,真正實現不同民事主體一律平等、實質平等。要完善監護、代理等相關制度,切實保護老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使他們不僅有平等的權利資格,更能實際享有平等的權利。要健全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銜接機制,真正做到權責統一,任何人和任何組織都不能游離于法律之外。要重構市場規則體系,合理規范和引導共享經濟的發展,促進不同市場主體和市場要素在共享中實現共贏。要兼顧法律的原則性與確定性,為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后發展地區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持,為我國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平等參與國際經濟事務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是市場經濟基本法,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領域法律規范系統化、體系化的完美形態。編纂民法典是法制建設的標志性事件,也是推進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勁動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啟動民法典制定工作。但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還不成熟,相關法律還不健全且沒有經過實踐的充分檢驗,立法工作者和法學理論工作者對立法規律把握不夠透徹,對如何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定民法典缺乏足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制定民法典的經濟社會基礎尚不具備,致使這一工作時斷時續,始終未能完成。最近十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成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單行民事法律相繼制定,學術研究不斷深化,制定民法典的主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十八屆四中全會順勢決定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編纂民法典是對我國立法理論、立法技術、立法能力和立法水平的一次全面檢閱。全民期待中國民法典的出臺。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欧美1区免费,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