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15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習近平法治思想與全面依法治國
張 文 顯
總書記指出,自建國初期以來,我們黨大多數情況下是重視法治建設的。建國前夕,就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使中央人民政府得以組建并合法運行。1954年就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毛澤東同志親自擔任憲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并親自在杭州起草憲法文本草案。54憲法確立了新中國基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立法體制、司法體制,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四梁八柱。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始終把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作為根本方針,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確立依法執政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2007年黨的十七大強調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深化法治領域各項改革,中國的法治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立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理論風格和實踐特色的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堅持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法治領域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新基礎上的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也樹立了理論發展守正創新的典范。
今天,我著重講講學習和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認識和體會,如果時間允許,我接著講一講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總體情況和法學會怎樣引領和繁榮法學研究。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
(一)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礎理論的創新
法治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有關法治的本質、法治的普遍規律、現代法治的一般原理及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內在要求、價值功能、基本原則、發展方向、遵循道路等重大問題的理論。習近平創造性地發展了法治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如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如何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形成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局面等一系列戰略性、基礎性、普遍性、前沿性重大問題。
1.關于厲行法治、依法治國的戰略意義的理論。
與戰略家鄧小平同志一樣,習近平總是首先從戰略層面思考和推進法治建設和法治改革,從以下三個方面為依法治國進行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戰略定位。
第一,從人類政治文明和社會現代化的縱深深刻分析了法治與人治的關系,深化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夯實了厲行法治的政治信念。習近平指出:“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边@一分析擊中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所以屢屢出現重大失誤和嚴重錯誤的要害。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和國家很多重大的失誤和顛覆性錯誤,都是人治造成的?;趯ξ覈裰鞣ㄖ谓ㄔO成功經驗和慘痛教訓的深入分析和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認識,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抉擇。在四中全會上,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绷暯娇倳涍€引用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的著名論斷,指出:“法律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別的發明讓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的發明,則令人類學會如何駕馭自己?!?/span>
第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戰略布局中思考法治建設問題。十八大之后,習近平深入調研,探索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布局,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并把依法治國放在這一總體戰略布局之中統籌安排,強調指出:“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彼?,“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上作出總體部署、采取切實措施、邁出堅實步伐?!?“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實現這個奮斗目標,落實這個頂層設計,需要從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我們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落實好這項重大戰略任務,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作用?!?“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堅定不移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span>
第三,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建設法治強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戰略要素。復興夢就是強國夢,而法治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認定國家強盛的諸多標準中,法治要算重要一項,習近平多次引用“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古典法家經典,用來教育黨和人民走奉法強國之路。法治夢與強國夢是相通的。從成文法數量和法律體系規模,我們已經成為一個法律大國,但還不是法治強國。在強盛的國家,法治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核心價值,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根本方式,成為支撐國家興旺發達的強大力量;全社會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憲法具有極大權威,法律具有普遍的實效,任何個人和組織都自覺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公民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國家公權受到有效的約束和監督。同時,法治成為國家強大的軟實力,在全球治理中,擁有與其悠久文明、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相當的話語權、決策權和規則制定權。
2.關于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第三天,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國家主席后,習近平又意味深長地強調:“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習近平還多次強調,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在法治領域,寫好這篇大文章,就是要始終堅持并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睂@一點,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重要論述以及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向全黨全國人民釋放出了明確的信號,指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對于進一步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認識和行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高屋建瓴,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凝練為“三個核心要義”,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所謂“要義”,就是實質性、本質性意義,就是精髓、決定性要素。在“要義”前面再加上“核心”二字,更凸顯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個方面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和標志性特征。正是這三個“核心要義”,明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內涵和基本內容,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性質和根本要求,描繪了這條道路的鮮明特征和鮮明標識。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三個核心要義中,黨的領導是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指導思想和學理支撐。在依法治國實踐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做到“五個堅持”,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遵循法治發展規律。
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不斷豐富三個核心要義的具體內容,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法治中國建設,以新的理論和實踐全面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使我國法治建設呈現出“全面推進”、“共同推進”、“加快建設”、“協調發展”、“轉型升級”、“改革驅動”的新特征新局面。
3.關于社會主義法治本質特征的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堅持不懈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中,形成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一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文明的重要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新論斷新命題豐富和發展了“三統一”的理論,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意義。
(1)首次把“三統一”凝練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習近平指出:“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边@條基本經驗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探索政治發展道路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為此,要“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2)強調“三統一”的根本與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指出:“我們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實施好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不能把堅持黨的領導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對立起來,更不能用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來動搖和否定黨的領導。那樣做在思想上是錯誤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險的?!?/span>
(3)提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匯合點、凝聚點和根本制度安排。習近平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边@是對“三統一”理論的又一重大發展。
為什么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呢?
首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權和執政權的制度載體。中國共產黨既是執政黨又是領導黨,既擁有執政權,又擁有憲法規定的領導權,而且這種領導權是其執政權的政治基礎。黨的執政權和領導權從體制上來說首先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的。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黨對國家政治和公共事務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所以,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黨和國家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span>
其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薄叭珖嗣翊泶髸偷胤礁骷壢嗣翊泶髸加擅裰鬟x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薄皣倚姓C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比嗣翊泶髸贫瓤梢员WC國家權力始終掌握在人民手中,保證國家權力真正體現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人民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憲法法律規定的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權、立法權、監督權、選舉權,使人民民主得以從根本上實現。在新時期,我們要堅持、完善和創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要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span>
第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前提。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礎是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規范體系的統領是憲法。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不僅如此,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還擁有確保憲法法律實施的監督權?!耙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法規來展開和推進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span>
習近平關于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統一”的最新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發展,是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論體系的獨創性貢獻,續寫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
4.關于法治中國建設的理論。十八大召開不久,習近平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后緊接著又提出要建設法治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確認了“法治中國”這一概念,并將法治建設的長遠目標確定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十八屆四中全會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發出“向著建設法治中國不斷前進”、“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斗”的號召?!胺ㄖ沃袊笔橇暯皆谡憬ぷ鲿r提出的“法治浙江”概念的合乎邏輯的延伸和升華。
“法治中國”概念是我們黨在法治理論上的重大創新,也是對當前和今后中國法治建設的科學定位,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和強大的導向定位功能,構成我國法治建設新時期、新階段的時代主題?!胺ㄖ沃袊币云錈o可比擬的包容性、凝聚力、感召力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統領性概念。
“建設法治中國”,是法治國家的升級版,其要義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也就是說,不僅要建設法治國家,還要建設法治政府、法治軍隊、法治社會、法治經濟;不僅要推進依法治國,還要推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自治;不僅要搞好國家法治,還要搞好地方法治、部門法治、社會法治,促進國家法治、地方法治、部門法治和社會法治的協調發展;不僅要推進法律制度硬實力建設,還要推進法治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要致力于國內法治建設,還要統籌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兩個大局,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和全球治理民主化。
5.關于黨法關系的理論。黨和法的關系、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核心問題。習近平指出,黨與法、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是政治與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堅持黨的領導,關鍵是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通過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黨的領導貫穿于依法治國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因此,要堅持依法執政,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實行黨的領導。
在黨與法的關系上,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指出:“‘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含糊其辭、語焉不詳,要明確予以回答?!蓖瑫r,習近平也指出:“我們說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是把黨作為一個執政整體而言的,是指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地位而言的,具體到每個黨政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就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就不能以黨自居,就不能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彼€有的放矢地指出:“如果說‘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那么對各級黨政組織、各級領導干部來說,權大還是法大則是一個真命題?!备骷夵h政組織和領導干部必須用法律來約束權力的任性,依照憲法和法律正確行使權力。
6.關于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價值的理論。世界上有各種類型的法治。我們黨在反思和評估古今中外各種法治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相統一的法治模式的精辟定型。習近平在不同語境下提出的兩個論斷科學地揭示了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的內涵及其統一性。第一個論斷:“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說法就是準繩。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边@一論斷所指的是形式法治。第二個論斷:“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边@個論斷所指的是實質法治,強調良法善治。習近平還引用宋代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的名言來說明良法善治:“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span>
所謂“良法”,可在四種意義上把握。一是法律應符合人性、人文、自然、經濟、政治、社會等的規律,與作為法律調整對象的各種關系的存在與發展規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蔑視規律、抗拒規律。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科學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倍欠芍贫ǖ昧己?。這是形式法治的基本要求。法律規則確定的行為標準適度、可遵守、可執行、可適用,權利、義務、責任對等,公開透明,標準統一,普遍適用,連續穩定,非溯及既往,規則與規則、法律與法律、法律部門與法律部門、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協調一致。三是法律實施得良好,不僅全民自覺守法,而且國家機關尊重憲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四是法律體現社會良善價值。這是實質法治的基本要義。是不是良法善治,關鍵是看法律體系、法治體系以及國家治理制度體系貫通什么樣的價值觀和價值標準。習近平基于良法善治的崇高理念,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戰略高度,重點強調了“人民主體”、“公平正義”這兩個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
“以人民為主體”,即“以人民為中心”,亦即“法治為民”。這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核心的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體系的基石。
堅持法治的人民主體價值,就是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法治的人民主體價值,就是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以法治來激勵和保護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堅持法治的人民主體價值,就是要在依法治國全過程各領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使每一項立法都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堅持執法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執法司法,通過公正執法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堅持法治的人民主體價值,就要弘揚人民權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做到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自覺意識。
以公平正義為法治的生命線。習近平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span>
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在立法層面主要體現為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在法律實施層面集中體現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以及三中全會和五中全會有關法治改革和法治建設的決策全面貫徹了公平正義價值觀,強調:“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 “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span>
除了人民主體和公平正義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還融通了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與西方國家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作為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強加于人不同,我們主張在文明互鑒基礎上形成的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在聯合國峰會上,習近平十分鮮明地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币浴昂推?、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核心的共同價值觀的提出,使我們站在了國際社會價值和道德的制高點。
以“人民主體”為基石、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體系的闡發與法治價值體系的建構,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主要內容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凝練與提出,增進了法治領域的價值共識,釋放出推進法治進程的巨大動力源泉。
7.關于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中國法治建設的目標如何設計?十八屆四中全會適時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概念是我們黨十八大以來又一原創性和標志性的創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科學內涵和實踐面向,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習近平指出:在推進“四個全面”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比如,“既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系統部署,又強調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總目標和總抓手?!?“提出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一是向國內外鮮明宣示我們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二是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三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框架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深化改革?!苯ㄔ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是貫穿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篇的一條主線,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span>
8.關于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
我們黨講過很多現代化,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講,學術界有人將這一現代化稱為“第五現代化”。習近平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既是對社會現代化理論的重大發展,更是對治國理政理論體系的重大創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經典論述。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成熟、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習近平強調,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依托,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標志是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這“三化”對應著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就國家治理體系而言,法治化首先是國家治理制度的法制化。只有通過法制化,國家治理制度才能定型化、精細化,把國家治理制度的“分子結構”精細化為“原子結構”,從而增強其執行力和運行力。國家治理能力,既指各主體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執行力,又指國家治理體系的運行力,還包括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治理能力具體包括執政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人大及其常委會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能力以及依法決定重大事項、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對“一府兩院”實行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的能力,人民政府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的能力,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定分止爭、救濟權利、制約公權、維護法制權威和尊嚴的能力,廣大人民群眾、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依法自治的能力,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干部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改善民生的能力。提高這些能力,最關鍵的就是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以解決國家治理現代化法治化進程中治理動力不足和能力不夠的問題。
(二)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創新
習近平不僅闡述了法治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一般理論,而且對全面依法治國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都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包括:
1.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觀點。習近平關于完善法律體系的理論,闡明了在新形勢下立什么樣的法、怎樣立法這一重大命題,為立法工作和立法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主要觀點包括: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必須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賦予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以嶄新的意蘊??茖W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堅持立法先行,立改廢釋并舉。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適應改革、發展、穩定、民生、國家安全等對法律法規的迫切需要。注重將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發揮立法對于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完善立法體制,優化立法職權配置,充分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明確立法權力邊界,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2.關于憲法法律實施的觀點。憲法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憲法法律的偉力也在于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基本解決有法可依之后,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尤其是要在憲法實施上下功夫。憲法實施的關鍵是確保憲法所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得到鞏固和發展,確保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確保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憲法法律實施要體現“嚴”字當頭,嚴格依憲(依法)立法、嚴格執法、嚴格司法、嚴格監督,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堅決整治以權謀私、以權壓法問題,嚴禁侵犯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為了保證法律有效實施,必須建立高效的法律實施體系,最重要的是健全憲法實施體系機制。習近平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法治權威能不能樹立起來,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必須把宣傳和樹立憲法權威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事項抓緊抓好,切實在憲法實施和監督上下功夫?!睘榇耍藢盟闹腥珪稕Q定》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憲法實施的措施,包括: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將每年12月4日(現行憲法頒布實施的日期)確定為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等。
3.關于法治政府建設的觀點。習近平高度重視建設法治政府,以深刻的理論觀點科學地闡述了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重大意義,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法治政府、怎樣建設法治政府的重大問題。提出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要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六個方面展開,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習近平強調,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要堅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合理配置執法力量,推進綜合執法,健全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執法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多元化監督制度建設,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杜絕違法執法、粗暴執法、選擇性執法、消極執法、釣魚執法,解決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
4.關于司法和司法改革的觀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突破口,以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目標,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以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檢驗標準,深刻闡釋司法體制重大理論問題,使我國司法體制改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力度、廣度和深度。
在全面依法治國和深入推進司法改革的新形勢下,習近平不斷創新司法理論,對一些長期困擾法學界的司法理論問題給出了依據客觀規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深刻闡述,為司法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事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理論。
關于司法的基本理論觀點,包括司法、司法機關和司法權的界定;司法的價值和功能;司法公信力;司法規律。習近平在通常的語境下是把司法作為包括偵查、檢察、審判、司法執行等國家專門活動在內的一個概念來理解,明確指出:在我國,司法機關是包括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在內的;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就是“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
基于對“司法”、“司法機關”的理解,指出:“司法活動具有特殊的性質和規律,司法權是對案件事實和法律的判斷權和裁決權?!睋?,習近平一方面給以司法權一個開放的結構,司法各個環節都行使著對事實和法律的判斷權,無論是公安機關行使偵查權、檢察機關行使追訴權,審判機關行使審判權,還是執行機構行使裁判執行權,都包含著對事實、法律的判斷;另一方面,他又強調了在司法權力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審判權。審判權的核心是裁決權、裁判權,所謂裁決、裁判,就是在查明事實真相的基礎上,依據法律的內在準則以及道德、情理、政策等外部性規范做出定分止爭、懲惡揚善、修復正義的判決,而無論是偵查,還是檢察,說到底都圍繞著定罪量刑展開,都是裁判的前期工作,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的則是人民法院的裁判。所以,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關于司法的價值和功能,習近平指出:“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圍繞公平正義這一核心價值,我國司法擔當著“權利救濟”、“定分止爭”、“制約公權”的功能。
習近平在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上反復強調司法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遵循司法權運行規律。習近平針對學術界和事務部門對司法規律尚未形成共識的現實情況,提出了既高屋建瓴又求真務實的見解,創新了司法理論,凝聚了改革共識。習近平首先在方法論上把司法規律限定于“司法權運行規律”、“司法活動的客觀規律”,指出: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要堅持問題導向,遵循司法權運行規律。” “完善司法制度,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遵循司法活動的客觀規律?!痹谶@一語義之下,習近平對司法規律進行了深刻分析。
習近平認為司法權獨立運行(行使)是最根本的司法規律,強調指出:“要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痉ú荒苁軝嗔Ω蓴_,不能受金錢、人情、關系干擾,防范這些干擾要有制度保障?!彼痉ㄈ藛T公正辦案,“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在揭示司法權獨立行使(運行)這一根本規律的基礎上,習近平進一步指出遵循司法規律要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體現“裁判終局性”。
關于司法改革的重大理論。習近平著眼于破解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提出了司法改革的重大理論,并對司法改革作出了系統化的頂層設計。習近平司法改革理論涉及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我國現行司法制度,司法改革的政治定性和定位,司法改革的目標與方向定位,司法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強調司法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憲法為根本遵循、堅持遵循司法規律、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確保司法改革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推進。習近平還對新一輪司法改革各項重大舉措進行了充分論證和闡述,為深化司法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加強人權司法保障、推進司法民主、提升司法權威、保證司法廉潔、提高司法效率、促進訴訟便利化、推進刑罰制度人道化、推進司法隊伍職業化、深化律師制度改革等提供了堅實而科學的理論基礎。特別是提出完善以“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為要義的司法責任制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牛鼻子”,指引司法改革在司法本質和司法規律的軌道上全面有序推進。
5.關于法治文化和法治社會建設的觀點?!胺ㄖ紊鐣笔鞘舜蠛罅暯秸教岢龅姆ㄖ卫碚摳拍??!胺ㄖ紊鐣备拍钸M一步明確了法治建設的目標任務,表明我們不僅要建設法治國家,還要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是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法治國家引領法治社會,法治社會為法治國家構筑堅實的社會基礎。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觀念,厚植法治信仰,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加大對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和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法治社會建設,推進基層和社會組織依法參與社會治理,深化多層次多領域法治創建活動,引導和保證城鄉基層群眾依法自治,推動社會組織依法自律。持之以恒地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為人民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法治環境。
6.關于法治經濟建設的觀點。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法治經濟建設,強調“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要理論觀點,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為法治經濟建設培植了更加深厚、更加科學的理論基礎,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厲行法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等科學命題提供了學理支撐。根據“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科學定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習近平法治經濟思想十分豐富,核心內容包括:第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系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 “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span>
第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習近平指出:“法治經濟的本質要求就是把握規律、尊重規律?!狈ㄖ谓洕ㄔO的基礎性工作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遵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經濟規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經濟法律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為此,“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特別是要加快“建立現代產權制度”這一基礎性、根本性經濟法律制度。
第三,營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經濟法治環境。強調 “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要積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營造公平有序的經濟發展法治環境。” “要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 “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破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企業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為企業家營造寬松環境,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預期,給他們吃定心丸?!币獔猿指母镩_放,著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第四,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以法治化方式領導和管理經濟。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要加強黨領導經濟工作制度化建設,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法治化水平?!贬槍σ恍┑胤胶筒块T還習慣于僅靠行政命令等方式來管理經濟,習慣于用超越法律法規的手段和政策來抓企業、上項目推動發展,習慣于采取陳舊的計劃手段、強制手段完成收入任務的弊端,強調“領導干部尤其要帶頭依法辦事,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span>
7.關于權力制約和監督的觀點。習近平指出:“縱觀人類政治文明史,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币虼耍仨毤訌妼嗔Φ闹萍s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構建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使之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讓權力不再任性。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一是要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二是必須強化制約、強化監督、強化公開。強化制約,主要是合理分解權力,科學配置權力,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建立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運行機制。強化監督,主要是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權力監督體系,整合監督力量,增強監督實效。強化公開,主要是大力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8.關于從嚴治黨、依法反腐的理論。習近平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根本在制度。
“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是指只有黨來管黨,才能管好黨;只有黨來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黨要管黨絲毫不能放松。“基礎在全面”,“全面”是指管全黨、治全黨,覆蓋黨建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部門?!瓣P鍵在嚴”,是指教育要嚴,管理要嚴,制度要嚴,執紀要嚴,懲治要嚴?!耙υ谥巍?,“治”就是從黨中央到省市縣黨委,從中央部委黨組(黨委)到基層黨支部,都要肩負起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各級紀委要擔負起監督責任,勇于執紀問責?!案驹谥贫取?,制度不僅具有剛性,而且帶有根本性、統領性、長期性,只有緊緊牽住“制度治黨”這個“牛鼻子”,才能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習近平強調:從嚴治黨,必須“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思想教育要結合落實制度規定來進行,使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成為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也要使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成為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北仨殘猿忠酪幹吸h和以德治黨相結合。必須注重黨內法規法紀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共同發揮在治黨治國中的相輔相成作用。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保護人民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強力推進反腐敗斗爭,并做出了一系列深刻論述,形成了全面從嚴治黨、依法反腐的思想體系,豐富、創新和發展了黨建理論和法治理論。習近平指出:“中外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依法嚴厲懲治、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和威懾力,堅持完善法規制度、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預防作用,堅持加強思想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意識和思想道德防線,才能有效鏟除腐敗現象的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睆娬{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上不封頂、下不設限,造成“利劍懸在頭上的感覺”,進而形成不敢腐的高壓態勢。習近平還特別重視依法反腐,強調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反腐敗斗爭,把法律手段用足,把刑罰手段用到位,并加強反腐敗國際法律合作,不能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
9.關于依法治軍和建設法治軍隊的觀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提出了強軍目標、強軍之要、強軍之基,強調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強軍之基,是建軍治軍的基本方略,并就軍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建設法治軍隊的戰略地位、根本原則和目標任務,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軍事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軍事理論。
習近平指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一支現代化軍隊必然是法治軍隊。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強軍目標的必然要求。整個國家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軍隊法治建設不抓緊,到時候就跟不上趟了。” “國家要依法治國,軍隊要依法治軍。” 2014年,習近平在主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起草時,明確要求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問題單列一塊寫進去,納入依法治國總體布局。四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進行了一體部署。四中全會之后,習近平親自到部隊視察,強調要緊緊圍繞強軍目標,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指出:“厲行法治、嚴肅軍紀,是治軍帶兵的鐵律,也是建設強大軍隊的基本規律?!薄耙獜娀ㄖ斡^念,嚴格部隊管理,狠抓條令條例貫徹落實,提高部隊正規化水平?!?“要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把法治教育訓練納入部隊教育訓練體系,把培育法治精神作為強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法治內化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外化為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依法治軍關鍵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绷暯街飨€親自決策起草、親自審定、親自批準印發了《關于新形勢下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重大改革舉措,深刻闡明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形勢下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標志著我軍法治建設站上新起點,人民軍隊法治化建設進入“快車道”。
10.關于法治隊伍建設的觀點。習近平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痹谝幌盗兄v話和重要批示中,習近平深刻闡述了法治隊伍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十分明確地把法治隊伍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問題,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了“法治工作者”、“法治隊伍”等概念,用以取代“法律工作者”和“法律工作隊伍”等概念,凸顯了法治精神、法治職業。法治工作者隊伍,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泛,舉凡在黨政軍機關、司法機關、人民團隊、社會各領域專職從事涉法工作和法治工作的人員,都可稱為法治工作者,都隸屬于法治隊伍和法治職業共同體。這就凸顯了法治隊伍建設的綜合性和普遍性。
習近平強調,全面依法治國亟需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必須將法治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