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27 來源: 責任編輯:elite
論鄉規民約在社會主義法治中的獨特價值
石家莊鐵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竇竹君
長期以來,鄉規民約在社會主義法治中的獨特價值沒有很好進行挖掘。有鑒于此,提出以下觀點:
第一,鄉規民約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載體。無論歷史上的鄉規民約還是現在的鄉規民約,都有促人向善、提高人們道德水平的作用,但僅有道德要求而沒有相應懲罰措施,道德要求就成了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的橡皮筋,必須伴之以相應的懲罰措施。這一點在具體實踐中反復得到驗證。塘約村的“紅九條”+“黑名單”制度,達到了促使鄉民孝敬父母、不濫辦酒席、貸款誠信的道德效果?!吧厦媲l線,下面一根針”,通過鄉規民約這根“針”,將千條萬條法律法規以及道德要求貫穿起來的,進而毫無違和感地將德治和法治有機結合在一起。
第二,鄉規民約是黨內法規在基層具體落實的路徑。如何將黨內法規具體落實到農村基層黨組織,使村支部真正發揮帶頭作用、堡壘作用?塘約村的黨員村干部監督管理制度為我們提供了樣本。塘約村建立了“三會一課”制度,制定了《塘約村例會制度》和《塘約村黨員量化積分管理辦法》,將參加組織活動、解決群眾困難、積極履行職責、廉潔自律、遵紀守法進行分數量化,并且村干部的津貼與分數掛鉤。對于平均分不及格的,黨支部給予警告,三次考評不及格的勸其退黨。通過《塘約村黨員量化積分管理辦法》和《塘約村例會制度》,就將黨內法規具體要求通過鄉規民約具體落實下來。
第三,鄉規民約是法律法規在基層社會具體實施的路徑。法律具有一定的原則性,不可能針對某一具體農村情況而定,另外法言法語群眾未必能聽懂。而鄉規民約具有很強針對性,可以根據本地情況根據國家法律制定規則,在話語表達可以是方言土語,接地氣,群眾聽得懂能明白。這樣鄉規民約猶如一個橋梁,將深奧的法言法語轉化為接地氣的話語表達,進而變成行為規范,法律也就在這種轉化中具體得以落實。這樣事例很多,如落實《文物保護法》的福建省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二宜樓公約》。落實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的福建省松溪縣溪東鄉古弄村的《古弄村山林管理約定》,北京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水峪嘴村的《水峪嘴村村規民約》,廣西田林縣樂里鎮新建村平旺屯《村規民約》等等。落實社會治安類法律法規的鄉規民約更是不勝枚舉,如《塘約村村規民約》禁止本村村民賭博的規定;福建安溪縣城廂鎮經嶺村禁盜竊、敲詐、哄搶國家、集體、企業、個人財物,嚴禁賭博、嚴禁替罪犯藏匿贓物規定;海南省??谑行阌^石山鎮美社嚴禁販毒吸毒涉毒,嚴禁盜竊家禽家畜、花梨木與機動車輛規定。另外在落實土地管理法律法規、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等方面鄉規民約都有作用。
第四,鄉規民約有助于培養農民法治思維。如何培養農民的法治思維?筆者以為可以借鑒古人涵養道德水準“化禮成俗”的做法。“化禮成俗”就是將道德的基本要求轉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方式,當道德成為生活方式,道德行為成為理所當然,道德建設也就在日常生活中不動聲色地得到了實現。法治思維培養也是如此,應當將法律法規變為日常生活準則,進而轉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方式,習慣成自然,法治在日常生活中潤物細無聲地得以實現。將法律法規轉變為日常生活準則,鄉規民約恰巧可以擔此重任。當鄉規民約成為生活方式,規則意識、法治意識也就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起來,最終形成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