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2-05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面臨新任務
西南政法大學 付子堂
自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新的飛躍。在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八個明確”中,重申“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边@進一步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厲行法治的堅強意志和決心,進一步凸現了依法治國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必然面臨著新任務。
一、法治貫穿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4項基本方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足見全面依法治國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依法治國思想貫穿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全部14項工作中。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也就是要落實依法執政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設民主法治;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法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持新發展理念,蘊含著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必然要求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身就包含著法治價值;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蘊含著促進公平正義這一法治精神;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蘊含著促進公平正義這一法治精神,建設民生法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用法治方式形成對生態環境最嚴格的保護,建設生態法治;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要求依法治軍,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要求嚴格貫徹兩個基本法,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要求用《反分裂國家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努力構建穩定的國際法治秩序,加強國際法治建設;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同步推進,等等。
綜上所述,基于法治的戰略價值以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體系中的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然體現在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即“五位一體”中。到2050年法治強國也必將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二、法治體系五大子體系建設在新時代面臨新任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的十九大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5大子體系都面臨著建設新任務。
一是關于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在具體表述上,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又新增了依法立法這一新的要求。特別要注意的是。前不久,2017年11月20日下午召開的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強調,要根據立法法的有關規定,緊緊圍繞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更好發揮立法在表達、平衡、調整社會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首先要依憲立法;其次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使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通過法定程序統一起來;再次要規范立法,促進立法內在協調。
二是關于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包括加強憲法實施,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關于這個問題,前幾年提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五句話,已經改造發展為“憲法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兩句話。而尤其要注意,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建設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的核心和重要依托。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一直就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甚至被認為是依法治國的突破點和總抓手。司法改革一直是國家最高層面關注的改革重點。據統計,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其中28次涉及司法體制改革議題,至少審議通過了50個司法體制改革文件。11月20日下午,習總書記又主持召開了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可以說,司法體制改革已全面展開,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司法制度本身乃是一個整體,司法體制改革最終的效果要取決于各項改革之間的“綜合配套”。基于此,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三是關于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法治監督體系的重心是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行政權力具有管理事務領域寬、自由裁量權大等特點,法治監督的重點之一就是規范和約束行政權力。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對于行政權力監督只是列舉了監督種類,即“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笔糯髨蟾鎰t明確了監督的實質內涵,形成了有效監督網絡,對權力監督的制度籠子基本形成,即“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加強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日常管理監督。深化政治巡視,堅持發現問題、形成震懾不動搖,建立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監督網?!边@樣,進一步疏通了監督的制度渠道,強化了監督的實效。為了確保國家監察全覆蓋落到實處,十九大報告要求深化監察體制改革,成立監察委員會,制定國家監察法,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皣冶O察委員會就是中國特色的國家反腐敗機構,國家監察法就是反腐敗國家立法?!?王岐山:“開啟新時代 踏上新征程”,載《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
四是關于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沒有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中華民族將是一盤散沙?!秉h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以此來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統一領導。這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也是黨中央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最關鍵的舉措。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是對未來全面依法治國最大的組織保障。新時代在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頂層設計為指引。
五是關于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確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強調“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并從制定、備案、解釋和執行等方面對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作出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強依法執政本領,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加強和改善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笔糯笤僖淮涡抻喠恕吨袊伯a黨章程》;加上十八大以來對一系列黨內重要法規諸如《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的修訂,使黨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廉政建設在制度層面得以進一步落實。依規治黨、用法治的思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讓我們進一步堅信:“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毙聲r代要求從黨內法規的制定、備案、解釋、執行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要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理順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關系;同時,對黨內法規在從嚴治黨、管黨方面的效用進行評估,為修改完善黨內法規提供依據。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表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然創造新高度,邁向新發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