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28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近年來,濟南市法學會在中國法學會和山東省法學會的有力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突出創新引領,堅持服務導向,強化人才支撐,加強陣地建設,切實履行繁榮法學研究、推動法治進程的基本職責,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進法治濟南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突出創新引領,構建工作推進機制
一是圍繞基層法學會“如何抓”,構建工作引領機制。在全市組織開展學習型、民主型、服務型、開放型、創新型法學會創建活動,出臺《濟南市法學會關于開展“五型”法學會建設活動的意見》,實施學習培訓、品牌創建、服務提升、開放交流、改革創新等一系列措施,推進新時代法學會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圍繞基層法學會“如何干”,構建專業研究機制。緊緊抓牢法學會“法學研究”的主業不放松,圍繞改革發展的難點、黨委中心工作的重點、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結合各縣區發展優勢和工作實際,每個縣區確定一個研究主題,組建專業化研究方陣,使基層法學會眼里有事、手里有活,工作有抓手、付出見成效。目前,我們在縣區分別設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濟南實踐、大城市智能化管理、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等16個專業化研究平臺,有效激發了縣區法學會的活力。三是圍繞基層法學會“如何管”,構建工作考核機制。出臺《濟南市縣區法學會科學發展目標考核暫行辦法》,對考核指標、評價標準、結果運用等作出詳細規定,考核結果納入全市綜治考評體系并占5分。根據考核要求,各縣區黨委政法委均將法學會工作納入政法綜治工作統一安排、統一部署、統一檢查,縣區法學會也主動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工作水平,考核機制推動基層法學會工作打開了新局面。
二、突出服務導向,融入改革發展大局
一是主動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近兩年,濟南市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市委市政府確立了“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工作目標。我們緊緊圍繞征收拆遷、拆違拆臨、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組織專家和律師1200余人組建法律服務團,深入施工現場一線,提供法律咨詢3萬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1500余起,代理案件近300件,樹立了政府依法拆遷、陽光拆遷的良好形象,有效助力了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二是主動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積極履行人民團體的民主協商職能,聯合有關政法綜治部門,構建調解、仲裁、行政裁決和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全力參與矛盾糾紛化解。例如在處理三聯房地產項目遺留問題時,法學會積極參與,采取“人民調解+司法確認”方式,妥善化解近3000戶購房群體糾紛,有效解決了困擾政府多年的問題,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三是主動參與法治社會建設。法學會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法治濟南建設。依托法學會法律專家庫,推薦50多名專家學者分別擔任市委等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法律顧問,有效促進了依法決策、依法執政。創新開展“法治六進”活動,組建由專家學者、律師等參加的法治服務隊,深入村居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濃厚氛圍,“法治六進”已經成為法治濟南建設的亮點和品牌。
三、突出人才支撐,凝聚優勢法治力量
一是抓政治。借鑒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制度,建立市縣法學會學習制度,全面加強法學會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教育引導理事會成員和廣大會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共同筑牢思想政治基礎。二是抓業務。我們把高素質法治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通過組建法學法律人才庫、學術委員會等措施,不斷充實力量、優化結構,擴大覆蓋的學科領域。目前,市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囊括了全部駐濟法學院校的知名專家,為政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理論支撐和智力保障。在一些重大案件審理中,市法學會牽頭組織以學術委員為主體的法學專家參加旁聽,接受媒體采訪,回應社會公眾關心問題,為案件順利審理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三是抓培養。注重法治人才培養,建立健全法學研究、法治宣傳、法律服務激勵機制,通過評選杰出青年法學家、優秀法務工作者、優秀法學成果等方式,激勵引導理事會成員和廣大會員積極參與研究、宣傳和服務工作,不斷提高法學會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我們組織開展了“泉城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評選表彰活動,在社會各界特別是在廣大法治工作者中產生良好反響,目前獲評法學家都已成為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
四、突出陣地建設,搭建開放交流平臺
堅決摒棄關起門來搞法學交流的做法,積極打造立體化宣傳交流陣地,推動法學會全面開放交流,促進法學法律界融合協作,實現法學會與社會各界的良性互動,不斷提高法學會的親和力和公信力。一是做優網上陣地。探索“互聯網+法學會”工作模式,突出政治性、原創性、窗口性、服務性,對濟南法學網站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增加先進模范推介、政法文化傳播、會員管理服務、電子圖書查閱等功能,在新聞報道、學習教育、輿論宣傳、意識形態引領等方面的作用顯著提高,受到廣大會員及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歡迎和好評。二是做強傳統陣地。構建品牌論壇舉辦機制,由各縣區法學會輪流承辦,每年舉行4—5次論壇,著力打造“泉城法治論壇”品牌。立足法治宣傳陣地、法學交流園地的定位,精心辦好《濟南法治》,組建通訊員隊伍,探索實行電子刊模式,借助新媒體平臺,擴大刊物宣傳受眾面,辦刊質量逐步提升,被評為全省優秀期刊。三是做大協商陣地。健全完善民主協商和溝通聯系機制,在品牌創建活動中群策群力,實現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在法學會內部,完善理事會會議、會長會議等制度,設立會員聯絡員和會員工作站,定期開展會員沙龍、會員活動日等活動,增強了會員的參與感、獲得感。對外定期與法學法律界開展協商對話活動,吸納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凝聚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法學會各項工作不斷實現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