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28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2015年以來,棗莊市法學會認真貫徹中國法學會和山東省法學會的有關部署要求,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在全市組織開展“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我們充分發揮法學會人才資源豐富、善于協調整合和第三方優勢,組織政法干警、行政執法人員、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等力量,深入村(居)、社區和醫院、信訪、學校、企業等基層一線單位開展法律服務,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把法律服務送到基層單位和百姓身邊,有力地促進了“平安棗莊”“法治棗莊”建設。
一、完善機制,形成合力,夯實“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基礎
我市把開展“法律服務進基層”工作作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基礎性、源頭性工程,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科學謀劃,統籌安排。一是強化組織推動。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法學會研究制定《關于開展“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的意見》,市里成立黨委、政府分管領導同志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任成員的領導小組,將“法律服務進基層”工作作為全市法學會工作的重要內容列入全市綜治平安建設考核范疇。各區(市)黨委、政府召開深化“法律服務進基層”工作動員會議,研究出臺實施辦法,建立健全法律服務參與人員公開招募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值班接待制度、服務聯動制度、聯席研討會議制度。鄉鎮(街道)、村居和有關單位成立相應領導機構,落實工作措施,確保工作層層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強化財政保障。市委政法委將“法律服務進基層”作為“平安棗莊”“法治棗莊”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各區(市)黨委、政府每年列支專項經費,作為開展“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的業務培訓、督導調研、考核獎懲等保障工作,建立督導調度制度、考核獎懲制度、教育培訓制度等,保障工作順利實施。其中滕州市每年列支12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法律服務進基層”工作。三是強化宣傳引領。市法學會充分運用棗莊日報、棗莊電視臺及棗莊電臺“市民熱線”欄目,利用“12.4”憲法日等時間節點,對開展“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內容進行解讀。各區(市)法學會利用黨政網、微博、微信等媒體,宣傳本地活動開展情況。鎮街、村居和有關單位通過召開村居民代表見面會、入戶走訪、發放聯系卡、廣播喇叭等形式進行宣傳,提高了群眾知曉率。
二、創新模式,激發活力,實現“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一區(市)一品”全域覆蓋
按照全市開展“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的部署要求,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個模式套全市,各區(市)法學會因地制宜,探索創新,開展多種模式的“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全市形成了“一區(市)一品”特色。
滕州市法學會推行“法治副主任”工作模式。在全市政法干警、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中,公開遴選589名法治副主任,其中517名擔任村居(社區)法治副主任,72名擔任部門(單位)法治副主任。開通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利用“法治副主任”全覆蓋網絡圖,方便群眾就近選擇“法治副主任”和法律服務項目。在村居(社區),建立517個“法律服務工作室”,做到了門牌、桌牌、胸牌、日志、臺賬、公示牌、聯系卡“七統一”。在重點部位,設立“法律門診”或“法律服務社”,在醫院、學校、交警大隊等矛盾糾紛較為集中的單位設立“法律門診”,在信訪局設立中立和解法律服務社,以“第三方”身份參與信訪維穩、涉法涉訴、多元化解矛盾等工作。在企事業單位,設立“法律服務工作站”,在重點企業單位,依托司法辦和工會組織,設立“法律服務工作站”,組織法學會會員開展法律服務工作。
臺兒莊區法學會推行“法律服務精準扶貧”模式。以法律服務全覆蓋工程為依托,組織全區220多名法律服務志愿者下沉到村居(社區)一線,為基層和群眾開展法律服務。一是安排貧困村居(社區)法律服務聯系人。在貧困村居(社區)顯要位置公開聯系人電話、履歷等信息,建立貧困村居(社區)法律服務精準扶貧聯系人制度,確保聯系人隨叫隨到。二是設立貧困村(居)“法治宣傳點”。在貧困村居(社區)黨支部設置法治宣傳欄,為每個貧困村居(社區)培養10名“法律明白人”,配合村居(社區)專職調解員調解轄區內矛盾糾紛。三是為貧困村居(社區)安排特邀調解員。協助貧困村居(社區)建好人民調解委員會,安排法律顧問擔任貧困村居(社區)特邀人民調解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法律援助上“應援盡援”。
山亭區法學會推行“三聯”工程法律服務模式。一是執業律師聯鎮(街)。全區6名執業律師聯系10個鎮街,與各鎮(街)建立法律服務委托關系,參與鎮(街)重大疑難糾紛和涉法矛盾的處置工作。二是法學會會員聯村居(社區)。全區172名法學會會員聯系幫扶172個行政村居(社區),為村居(社區)集體提供法律服務。三是司法行政協理員聯戶。全區276名司法行政協理員聯系276個行政村居(社區)各戶,將法律服務延伸到戶。
市中區將法律服務進基層工作與綜治平安建設工作相結合,法學會會員與228名網格員結對工作,充分發揮網格化社會治理在“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中的積極作用。薛城區法學會實施“一村居(社區)一法治服務員”模式,全區247名政法干警包村居(社區),擔任村居(社區)法治服務員。嶧城區法學會在全區137個千人以上村居(社區)建立法律服務室。
三、豐富內容,增強效力,“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
廣大法學會會員主動深入基層一線,積極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在我市已經成為新常態。一是擔任基層法律政策宣傳員。我們結合開展“法治棗莊百人宣講”和“法治文化基層行”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法治宣傳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活動。通過開展法治講座、贈送法治宣傳書籍、開展法律咨詢、設置宣傳欄、進行警示教育等方式,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法治觀念,幫助村居(社區)委會和基層單位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和規章制度。二是擔任基層法律訴求引導員。對影響基層社會穩定的矛盾糾紛,積極開展釋法說理、心理疏導等工作,引導廣大群眾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反映訴求。三是擔任矛盾糾紛調解員。參與村居(社區)矛盾糾紛化解,協助鎮街及派出所、司法所、信訪辦及時進行化解,及時向有關單位提出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的對策建議。四是擔任法律事務協理員。接受群眾委托,配合相關單位,為符合條件的群眾推薦律師,提供法律援助。五是擔任社情民意信息員。通過與群眾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思想,了解群眾的意愿和利益訴求,隨時掌握群眾想什么,需要什么,強化部門聯系,為法學法律研究和社會治理提供第一手資料。
我市自開展“法律服務進基層”活動以來,充分展現了法學會和法學法律工作者的專業優勢,提升了基層組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拓寬了群眾獲取法律信息的渠道,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一是服務了基層組織。參與辦理村居、社區和企業、醫院、學校法律事務,促進依法決策、依法治理。2017年以來,為基層干部和執法人員開展法律講座62次,審查修訂合同2218份,提供法律意見建議836條,累計幫助避免、挽回集體財產損失1.8億元,有效降低了基層組織的決策風險。二是幫助了基層群眾。堅持為群眾提供公益化上門法律服務,有針對性的開展法治宣傳,2017年以來,共代理訴訟案件594件,承辦法律援助案件570件,1500余人得到法律援助。在學校、醫院、企業和村居(社區)等開展法治宣傳活動1400余場次,受教育群眾20余萬人次,提高了群眾的法律意識。三是維護了社會穩定。2017年,全市共參與調解糾紛810余件,協助處理涉法事務296件,涉及1200余人,其中土地延包88件,企地糾紛64件,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解決在萌芽狀態,發揮了化解矛盾“穩定器”作用,打通了法律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推動了基層社會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有力維護了全市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