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28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綿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先進市和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城市。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城建設和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把科技城打造成創新驅動發展的試驗田、軍民融合創新的排頭兵和西部地區發展的增長極,為國家趟出一條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路子。踐行新使命、開啟新征程、實現新跨越,需要堅強的法治保障。為此,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法治建設貫穿到綿陽改革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支持法學會發揮法治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引領、參與社會治理的法治智庫和聯系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著力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在此過程中,在中國法學會和省法學會的指導下,市法學會著力在“實體化、實戰化”建設上下功夫,緊緊圍繞縣級法學會“怎么建”、建起來“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作了一系列積極探索和嘗試。
一、規范建設、夯實基礎,做實基層法學會
堅持抓規范、打基礎、強機制,9個縣(市、區)法學會全部建立,法學會黨組全面建成,初步實現了基層法學會高效順暢運轉。
(一)搶抓改革機遇,建設有機構編制的基層法學會。2016年11月,成立了以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為組長,組織、編辦、財政、人社和市法學會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基層法學會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市“實體化”建設工作;抓住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契機,市級6部門制發縣級法學會規范化建設工作方案,對職能職責、組織建設、工作推進等提出明確要求。各縣(市、區)同步出臺落實文件。2016年底,市縣兩級法學會全面實現了機構、編制、人員、場所、經費“五有”目標,配備在編專職人員29名。
(二)強化政治引領,加強黨對法學會的領導。加強法學會黨建工作,是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內容,是法學會履行政治責任的必然要求。市委政法委、市法學會主動向市委匯報,明確了法學會黨組加強法學法律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領和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黨建工作職能定位。按照“同步啟動、重點推進、全面建成”的總要求,市、縣兩級黨委先后出臺文件,全部批準設立了法學會黨組。
(三)完善工作機制,提高信息化手段應用能力。按照縣級法學會規范化建設的要求,堅持黨委領導、政法委代管,會長負責并具體領導,縣級法學會機關均建立“一長三部”,即專職秘書長、信息部、事務部、聯絡部,負責學會日常事務;完善制度,深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智能平臺、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提升工作交流、信息傳送和研判效率。
二、找準定位、靠前站位,搭建法學會三級平臺
市、縣兩級法學會立足“助推公務人員法治思維形成、給力基層群眾法治觀念養成、服務地方法治秩序建設”,堅持“不與基層爭資源、不和部門爭職能、不在‘窗口’爭平臺”的思路,突出“會員分布廣、專業優勢突出、群眾基礎厚重”的特點,在縣、鄉、村全面建成法律診所、法律服務站、法律服務室“三級平臺”,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一)“嵌入式”參與,找準定位不越位。將法學會工作鑲嵌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在縣(市、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鄉鎮(街道)綜治中心、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分別建立工作平臺,由所在地的法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主導,分別牽頭“三級平臺”工作,上級平臺對下級平臺工作進行指導。
(二)“接地氣”服務,主動靠前有作為。按照政法、綜治、維穩、信訪等工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側重點,“三級平臺”靠前站位,主動融通綜治、矛盾調解、信訪、“兩所一庭”、“五老人員”、志愿者等綜合力量,通過“坐診、出診、會診”等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法律咨詢和法治宣傳,為基層黨政涉法事務提供專業意見建議。
(三)“常態化”運行,職能發揮可持續?!叭壠脚_”在相關部門配合支持下,以“法律服務專家庫”為支撐,以“智能法律服務平臺”為補充,實現服務工作的便利性和公信力不斷提升。通過“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將經費保障納入財政預算,確保作用發揮長效運轉。
三、發揮職能、精準服務,基層法學會作用凸顯
“三級平臺”開展建設以來,除縣一級全面建成外,140個鄉鎮(街道)、992個村(社區)建立了工作平臺,參謀輔政服務中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服務群眾作用日益凸顯。
(一)建言黨政,“法治智庫”的參謀作用得以發揮。通過智能平臺大數據分析及時提供動態的法治輿情;圍繞征地拆遷等20余個主題召開研討會,提出110余條對策建議;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綿陽探索”等重點課題調研,得到上級表彰和領導肯定性批示;為“科技城法治示范區”建設評估考核和地方立法工作提供第三方服務;聚焦“關鍵少數”,推動“雙百”法治宣講進入各級黨委中心學習組,推動“會前學法”進入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及部門(黨委)黨組會議。
(二)融通各方,“化解疑難”的黏合作用明顯體現。法學會以第三方身份參與,以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建議為著力點,利用專業優勢為283件重大、復雜、疑難案(事)件提供了妥善的解決方案,被相關部門采納和運用,為問題的穩控化解發揮了獨有作用。各級各部門對法學會的認同度逐步提升,交辦、移送、請求提供專家服務的數量不斷增加。
(三)貼近群眾,“精準服務”的引導作用逐步顯現。建設“智能法律服務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在社區配套安裝法律機器人,生動直觀地服務基層群眾,讓老百姓有尊嚴地享受法律服務。全市法學會參與復雜矛盾糾紛多元化解257件,參與重大社會穩定風險評估195次,提供法律咨詢2684人次,舉辦法治培訓138期,努力增強老百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識。
(四)凝聚會員,“有所作為”的平臺作用不斷延伸。組織會員參加全國性、區域性法治論壇19次,圍繞法治建設熱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征文近500篇,80余篇獲獎;會同市依法治市辦、市社科聯、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舉辦學術研討會,為會員交流創設平臺;充分利用“三級平臺”,為會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發揮專業優勢提供舞臺;通過與全國知名高校聯辦法治培訓班、組織學習考察、辦好“會員之家”、建好會員閱覽室、辦活“茶話法治”等方式,進一步增強法學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全市現有團體會員395個,個人會員1691人,其中“五老人員”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