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11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一、新型政商關系的基本內容
1993年修改憲法,增加了一項內容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出臺,而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公司。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探索政企之間的關系,以及政府工作人員和民營企業家之間的關系。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企業這一市場主體的成長帶動,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支持。
新時代我們怎么更好的處理這種關系呢?從2016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用“親”和“清”兩個字精辟概括并系統闡述新型政商關系,到2017年“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再到今年兩會進一步強調“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才是陽關大道”,黨和國家對市場經濟中政府與企業、政府工作人員與企業家的位置作出了更加清晰定義,那么什么才是“親清”關系呢?
(一)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意味著政府與企業之間應當是親近的朋友,要廣泛合作、互相幫助,共同致力于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
企業在追求效益的同時,也發揮著創造社會財富、活躍市場經濟的重要作用。當前,有一些領導干部以“從來不跟企業家打交道”為榮,很少了解企業疾苦和真實情況。事實上,這種心態不僅不符合中央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要求,對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十分有害。
表面上看,一些領導干部不善于同企業家尤其民營企業家打交道,對他們采取避而不見或繞著走的策略,很大程度上是怕被別人說三道四。究其根源,這種現象源于一些領導干部沒有很好地學習和認真領會中央精神,曲解了反腐倡廉的內涵,沒有擺正自己與企業家的關系和定位。一定程度上也是懶政行為。該見的人不見,該辦的事不辦,既影響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地方經濟建設。政府官員手中掌握的公權力不同于私權,對于私權,我今天可以用,明天可以用,也可以暫時不用,但是公權力該用就必須要用。
領導干部要做到“親”商,就是要坦蕩真誠地同企業接觸交往,要主動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在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二)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意味著政府與企業也要準確把握彼此的界限,這里的清就是清清白白,黨紀國法就是政商交往過程中最大的準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領導干部在與企業家交流過程中,既要明白有權不可任性、黨紀國法是辦事幫忙的底線;又要俯下身子、積極作為、靠前服務,盡最大努力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同時,作為企業家,也要恪守君子之道。企業當然是尋求效益增長,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市場競爭環節中必須守住法治底線、道德底線,用心經營。去除投機尋租的雜念,不搞權錢交易。總的來說,“君子之交”、“相敬如賓”就是構建健康合理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最恰當的表達。
二、新型政商關系要求明確界定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法治政府建設則是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應有之義
政府與市場是社會的服務員,社會是政府與市場的面試官。政商關系是一種客觀存在,無須回避,關鍵在于“度”的把握。公民的權利,比如消費者權利受到了侵犯,政府往往必須出面對違法企業予以二次處罰。所以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交往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在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通過集中力量破解發展難題,快速沖破改革阻力,為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近40年創造了條件。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也出現了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損害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說,政府是會失靈的。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是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基本要求。但市場并不是萬能的,由于其天然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容易產生貧富分化和經濟波動等問題。所以說,市場也會失靈的。
那么如何避免“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讓政府與市場回歸服務社會的本職呢?關鍵在于用法治來規制政府與市場的行為,協同推進法治政府、法治經濟、法治社會一體化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边@個負面清單制度就是推進市場經濟法治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與運用。負面清單制度意味著“清單無禁止皆可為”。這大大提高了企業在參與市場行為中的信心與可期待性,激發了市場主體熱烈發揮自身創造力、投身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市場經濟的法治化發展也減少了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為釋放市場經濟紅利于人民群眾、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創造了客觀環境。
三、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法治政府建設必須以憲法為統領,同時,當前的法治政府建設要全面貫徹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兩會”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在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過程中,目前階段,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并維護憲法權威,貫徹落實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兩會”精神。
二中全會的中心思想就是尊重憲法、維護憲法、使用憲法,使憲法能夠與時俱進,滿足國家社會人民的新需求。全會指出:“我國憲法必須隨著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發展?!蹦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憲法修改,不僅是崇敬憲法、維護憲法、使用憲法的生動實踐,更確立了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基本任務,保證了黨對國家持續、穩定、一貫的領導。
憲法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發明,人類歷史上有了第一部憲法以來,憲法的發展就成為永恒主題。1895年,德國學者拉班德提出了一個概念“憲法變遷”,即憲法的條文與現實情況發生矛盾,產生張力,需要發展。后來又有學者提出了怎么發展?即可通過憲法解釋、憲法修改,實現憲法變遷。所以憲法修改是符合憲法發展規律的,也是可以維護國家利益,可以保障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
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構建,法治政府建設是關鍵一環。三中全會是圍繞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展開的。三中全會公報強調:“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倍皟蓵眲t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供了具體方案。
可以說,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全會、三中全會以及“兩會”精神為今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如何更好發展市場經濟、準確定位政府在政商關系中的角色,如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基礎、重要的思想與指導原則。通過黨和國家政府機構改革,我們更加明晰了政府權力范圍,更好做到了權責一致。這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建設服務型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讓政府與企業的日?;顒釉诜ㄖ蔚目蚣芟抡;印_@就是今后應當著力實現的良性政商關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