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28 來源:研究部 責任編輯:fml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的法學研究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創新。即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實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合理借鑒吸收西方的法律文化,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十九大的精神,處理好中西關系。 為此,我向大會匯報五點體會。
一、法學研究之中西交流的幾個時間節點
1215年,英國頒布《大憲章》,而中國是宋嘉定八年,宋、夏、金和蒙古互相混戰,我們對西方一無所知。
1265年,英國召開人類歷史上第一屆國會,而中國處在南宋末,過了14年,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南宋滅亡。對西方也是一無所知。
13世紀末,馬可·波羅(Marco Polo,約1254-1324)來華,其游記帶回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法律。
1628年,英國國會通過《權利請愿書》;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中國尚處在明朝末年動亂之中,對此并無關注。
1688年,英國完成光榮革命,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法治成熟,而中國尚處在康熙時代。延續著明君人治的故事。
1776年,美國頒布《獨立宣言》, 1789年,美國依據憲法建國;同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而中國處在乾隆時代,表面繁榮,內部危機。對西方包括其法律并無關注。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1870年德國建立,兩國開始法治近代化;中國則已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法系已經分崩離析,西法開始東漸,影響中國。
結論:在引起英、美、法、德、日等世界主要國家法律變革,或者說人類法律文明近代化的時間節點上,中國是置身于其外的,我們一直在中世封建的中華法系的框架內蹣跚而行,至近代也不例外,并沒有做出貢獻。
二、中國封建法受到西方關注
但是,此時中國自身的法制發展,則受到了西方各方人士的關注和重視。為此做出貢獻的,首先就是上述13世紀末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來華。
之后,17世紀末,萊布尼茨(Leibniz,1646-1716);18世紀上半葉,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19世紀初,黑格爾(Hegel,1770-1831),都對中國法律進行了描述、介紹。
1810年,中國大清律例還被譯成了英文。
結論:近代以前,中國封建法律受到西方關注,但沒有對西方社會產生大的影響。而西方的法律,此時還沒有受到中國的關注。所以,此時中國與西方國家尚無實質性的法律交流和法學比較研究。
三、鴉片戰爭后西方法對中國法的影響
1.1840年鴉片戰爭
林則徐組織人員編撰《各國律例》,魏源出版《海國圖志》等,開始睜眼看世界,他們的作品中,已經開始了介紹西方國家的法律。
2.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
在此運動中,兩類人開始面對西方(包括其法律),一類是國家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另一類是引進西方政法思想的學者:如王韜,薛福成,容閎,鄭觀應,等等。
3.1898年“戊戌變法”,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都想變法圖強,但最后引進西方法律的努力也都失敗了,只留下了一個京師大學堂。
4.清末修律,沈家本,伍廷芳,開始進行系統地引進西方法律理念、法律原則和法律制度的實踐。他們這種借鑒西方法律的活動雖然沒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也有一些成果,如西方的法律理念(如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原則(如公開審判、律師辯護等),法律制度(如議會、司法獨立、法人等)開始傳入中國。
5.中華民國:(1)南京臨時政府的立法,有了約法、參議院法,普通教育暫時辦法,銀行則例等;(2)北洋政府的立法,有了1913年《天壇憲草》,1923年憲法,暫行新刑律,刑法兩次修正案等;(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的立法,其成果就是1928-1935年編纂完成的《六法全書》,這是在中西法學研究交流的歷史大背景中,通過系統吸收、研究西方國家的法律,并結合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后形成了自己的體系。
6.新中國的吸收外國法律的活動。分為四個階段:(1)1949-1954年,基本上只吸收和研究蘇聯的法律;(2)1954-1957年,在吸收和研究蘇聯法的基礎上,也適當吸收部分西方國家的法學研究成果,帶有中國自己特色的法學研究也開始起步,突出例證就是1954年憲法的制定頒布以及在憲法指導下的法學研究的展開;(3)1957-1978年,由于“反右”“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影響,我們和外國的法學交流處于停頓狀態;(4)1978年-現在,在改革開放的國策之下,法學研究中的中西關系,再次受到重視,我們展開了全方位的立法和法學研究的中外交流活動。但此時,中國的法律走出國門,影響外國的情況剛剛出現。
結論:170年來法學研究的中西關系,基本上是一邊倒,西方影響中國,除了20世紀50-60年代是蘇聯,其余都是受西方影響。這中間有經驗,也有教訓,如有些法律制度的吸收引進,在考慮如何結合中國自己的國情方面,做的還不是最好(如1987年破產法等)。
四、傳承中國優秀法律文化,合理借鑒西方法律文明精華
兩點原則:一是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如寬嚴相濟,明德慎法,德主刑輔,保護生態,憐老恤幼,追求和諧等;二是要合理借鑒吸收西方的法律文明精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十九大都強調,要在立足于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合理借鑒吸收如良法之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人權保障、對公權力濫用的限制、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等的成果。
中華民族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振興時代,我們一定要充分抓住這一機遇,立足中國實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處理好中西關系。
五、6點反思
主導中西法律交流,不僅僅在法律本身,而在于國家的整體發展,綜合國力,文明水平。其中,6個要素至關重要。
1.經濟必須發達,即我們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
2.政治必須清明,要依法治國,依規治黨。
3.文化必須先進,要進一步繁榮中國的文化事業,讓它對海外年輕人有吸引力。
4.法律必須完善,立好法,執好法,始終把握“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一基本原則。
5.學術必須昌盛,面對社會的熱點和難點,繁榮法學研究,然后才能走出國門。
6.教育要有魅力,通過提升法學教育的質量,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