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位置: 首頁 》第十三屆中國法學家論壇 》專題報道 》主旨演講
黃進: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背景下我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路徑

時間:2018-09-28   來源:研究部  責任編輯:fml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下簡稱為“三新”)總書記具體將“三新”歸納為“十個堅持”和“一個明確”?!笆畟€堅持”,即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處理好全面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耙粋€明確”,即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工作布局、重點任務。這是總書記首次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命題并進行系統闡述。這“十個堅持”和“一個明確”,是對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重要經驗的全面總結和理論升華,既有頂層設計,又體現具體舉措,既有正確的認識論,又包含科學的方法論,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完整體系。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也提出了今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的七個工作要點和責任目標,其中特別指出:要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和法治人才培養,更好發揮法學教育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確保立法、執法、司法工作者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責任目標,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路徑,也為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方法。

  作為法學教育工作者,我想結合工作,談兩個方面的認識:

  一、“三新”背景下我國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文革”恢復正規法學教育40年。這些年來,我國的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學已經設立627個法學本科專業,197個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3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0個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僅2017年全國高校就招收法學專業本科生7.4余萬人、碩士研究生1.06萬人、法律碩士研究生1.8萬余人,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規模大幅度提升,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學教育體系、較為齊全的法學學科體系,為法治領域輸送了數以百萬計的專門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們也應當看到,當前的法學教育面臨幾個方面的新挑戰。

  一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挑戰。從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來看,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法治中國的建設對我國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對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培養一大批能夠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二是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新挑戰。從國際形勢來看,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我國的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具有國際交往能力、熟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國際法律事務的法治人才,也就是說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參與全球治理的法治人才。

  三是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提出的新挑戰。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并很快會步入普及化階段。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增長和數量的擴張,法學教育必須適度控制規模的增長和量的擴展,注重辦學質量的提升,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發展道路,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法治人才。

  四是全面依法治國提出的新挑戰。我國的法治建設已經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階段,不僅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而且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且要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對我們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五是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新挑戰?,F在,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日新月異,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現如今,青年學生的信息源更多來自互聯網、計算機、手機客戶端等,如何借助現代信息科學技術來創新發展法學教育,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法學教育需要更新理念、創新發展,法治人才培養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首先,要處理好法學教育中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既要重視法學專業教育,也要重視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素質教育,也就是我們有時候講的博雅教育或者說通識教育。其次,要處理好法學專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的關系,法學教育不僅僅是專業教育,而且是一種專門職業教育。法學教育需要培養經國緯政、經世濟民的通才,更需要培養立法人員、執法人員、法官、檢察官、律師、仲裁員、調解員等法治專門人才和法律服務人才。再次,要處理好法學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法學生要養成良好的法學素養,既要打牢法學理論知識基礎,又要通過實踐教學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工作能力。最后,要處理好修德與修法的關系。法學教育培養的法治人才將從事立法、執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因此,要通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不僅讓學生掌握法學理論知識方法、法治基本技能,而且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法治信仰、法治理想、社會責任心和家國情懷。

  二、“三新”背景下我國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工作的方法路徑

  堅持立場堅定,正確引領,道路自信。辦好法學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確保法治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要充分利用高校學科齊全、人才密集的優勢,加強法治及其相關領域基礎性問題的研究,對復雜現實進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學總結,提煉規律性認識,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理論支撐,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

  堅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面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強調,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我國的法學教育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對世界上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積極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不能囫圇吞棗、照搬照抄。法治人才培養要逐步建立起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完整的知識結構、適度的學分要求、豐富的選擇空間的法學課程體系。法學課程體系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相銜接,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法治實踐的最新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備,明法篤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專門針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提出來的。法學教育要堅持德法兼修,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把法律職業倫理作為必修課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優秀的法治人才必須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尊法守法。法治人才培養應凸顯“健全人格教育”的理念,本著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完完全全的人、正正常常的人、健健康康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人。

  堅持立足實踐,虛實結合,內外協調。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為此,要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打造同步、模擬和虛擬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法治人才。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提高實踐教學學分比例,提高法治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要求。同時,加強實踐教學過程控制,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加強校企、校府、校地、校所合作,引入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實務部門力量參與法治人才培養,真正實現法治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與實踐同步教學。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欧美1区免费,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